成渝双城经济旅游发展
A. 成渝经济圈的具体概况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B. 成渝经济区里哪些旅游开发区
绵竹
C. 成渝的三场三港是指什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D. 成渝高速即将扩容改造,西南第一条高速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
成渝高速,是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这段高速修建时间早、修建标准低、通行能力有限,已经成为目前全省“最繁忙、最拥堵”的高速之一,扩容改造刻不容缓。
改造后的成渝高速,会进一步缩短两地的时空距离,方便两地居民来往。同时也为两地的物料建设、经济交往创造了优异的外部条件。预计在2020年实现通车,对于契合成渝两地,城市群的聚合发展以及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 成渝双城经济圈能够给怀化带来那些机遇
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个带给怀化的话,将会一定量的推动怀化当地经济的发展
F. 成渝高速即将扩容改造,未来将会有什么变化
将极大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对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成都“东进战略”实施,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 地处成渝商务区圈的内江市,未来发展如何
处于成渝经济带等四川省内江市这几十年,其实日子过的挺一般的,应该说发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四川省的几个兄弟城市。最近几年这个城市已经有所变化,城区正在逐渐地扩建,道路的绿化也正在逐渐地紧锣密鼓的开展。内江市的母亲河沱江也在发生变化,积极地打造沱江新区。
H.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成都经济区工业相对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研机构和人才集中、城镇分布密集,是辐射带动全省跨越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增长极。
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929美元,非农就业比重为58%,城镇化率为42.8%,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希望答案被采纳
I. 成渝起飞,失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路在何方
成渝双城经济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认为这将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飞速发展的成渝双城经济圈,自给予了政策倾斜以来,就一直稳步发展,逐渐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繁荣昌盛的城市群看齐,那么比它资历还要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呢?对比上这个一个发展迅猛的后生,长江中游城市群似乎显得颇为失意。
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长江中游城市群都是顶尖的,丝毫不输给成渝,那么到底输在哪里了?
那么为什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后劲不足呢?
首先,就是密度,长江城市群,虽然地图上看很近,实际上对比其他三大城市群,相邻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还是太远了。
其他的一般相隔100-200公里。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省会城市,距离都超过了250公里。而三十多个成员城市最远的甚至相距近700公里。而刚刚发展起来的成渝城市群,成都与重庆的距离虽然也远,但总体不会太零散。
这个时候,长江城市群的面积反而成为了不好的地方。跨越的省份过多,那么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就很有可能不足。虽然武汉已经成为了一线城市,但是对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还是有差距。
J.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快车道。“川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不管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名称如何、具体措辞怎样,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重庆市的一名官员说:“两座城市的发展确实是关系中国广阔西部未来的严肃话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是标志性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确定了西部开发的四个一级经济带(区),其中之一就是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报告中说:“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顺提出,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成德绵”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产业经济高地。而成都和重庆距离3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两地之间又有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在区域经济战略匹配上呈现出互补和联动态势。
2004年2月,由重庆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的近百人的高规格代表团赴成都,与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会谈,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1+6”川渝合作协议),并对“成渝经济区规划”给予高度关注,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
这样,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专家田代贵说:“重庆和成都各自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重庆可侧重于发挥西部地区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应侧重于发挥金融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与重庆中间,地理上还隔着资阳和内江两个地级市。“如果四川省不积极协调好这些地区的工作统一性,所谓成渝合作最终只能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当地有官员表示担心。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将类似情况总结称为“双龙头城市”。这些“双头龙”城市,从级别上分别属于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项目和投资均在国家计划单列,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由于体制的制约,省级政府对副省级城市不能通过投资施加影响,因而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无力协调;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要素流动受限,甚至互设壁垒,以致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上重复建设、闲置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
英国BBC驻重庆工作的一名西方观察家认为,成渝共同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注定其城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相当高,一方压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携手实现共同繁荣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不久前的一个事实证实了这一看法: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该行已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将重庆和成都代表处同时升格为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