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文化旅游业与

文化旅游业与

发布时间: 2020-11-29 07:21:54

旅游业的文化和经济意义各是什么

对经济:

  1.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2.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3.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4.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文化:

  1. 保存和发扬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要对本地文化内质、纯粹性注意保护防止遭到破坏和退步;

  2. 促进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3. 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② 发展旅游业对文化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对文化: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其主要原因,乃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对经济:通常情况下旅游业可以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反战,使当地的GDP得到提高,但是正是因为当地的GDP很大一部分是靠旅游带动的,所以一旦旅游市场萎缩,该地的收入也将大打折扣。
丽江舒途旅游为你解答,网址见参考资料

③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香港旅游业对内地旅游业起到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具有互补性和共融性,是从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④ 发展旅游业对文化建设有哪些好处

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传承都会得到传播、发展、繁荣,对当地文化有促进作用。二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到旅游目的地,带来文化的撞击和不同文化,使当地文化吸纳丰富,多一些包容和营养,有利于繁荣发展。三是旅游和文化是互相促进的左右,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只有注入文化的旅游才能更发展。

⑤ 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意义

1、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文化旅游业与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⑥ 民风民俗与旅游业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它一边喷出白烟,一边"嗖嗖 嗖 "的尖啸着飞上蓝天,引得人们举目张望,不时发出喝采声,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的活动内容。近几年,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得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的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凌辱,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傣族的重要标志和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单纯的把它看成一个节日,不从深度去领会开发它、挖掘它,宣传它、运用它,它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无法凸显。在锦绣中华、在民俗村,泼水节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让游客与之同乐,形成互动气氛,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在四川, 在云南,各具特色的泼水节节庆活动纷纷登台亮相,在增强当地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俗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在泼水节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的重教知识。

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问题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园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摘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民俗文化度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避免开发中破坏民俗的行为,必能使我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⑦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⑧ 如何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⑨ 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要实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旅游业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采取保持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平衡、减轻遗产地的环境压力、让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地的管理、培养世界遗产地居民的旅游意识和保护意识等诸多措施。文化遗产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遗产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重要之至。旅游需要文化遗产的衬托,没有文化遗产的旅游则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旅游文化遗产就没有旅游业。而今文化遗产的流失情况严重至极,仅仅靠国家单方面实施政策也未能达到完全保护的功效,在这里呼吁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国家,自我约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大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国家实施保护政策

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与此同时,国家更应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强制力量,及时约束游客的违法行为。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让大家了解法律的条款,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和相应法律代价。另外,法律条文对于个别破坏者,惩罚相对宽松,使得极个别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对于这些破坏和侵占文物及文化遗产者应严惩不贷。在进行开发拆迁文化遗产区域时,尽最大能力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二)游客做到遵纪守法

许多游客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违法,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处罚之后,仍然感觉模糊,甚至不以为然。有的游客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动物、植物、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叶蝶是名贵物种,然而有的工艺品一件就用掉几十只蝴蝶。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另外,并不是非要在景区留下痕迹就代表着你“到此一游”,旅游的纪念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在风景名胜地留影,购买旅游特色纪念品、当地特产、收藏

车票、门票等。观光游览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遵纪守法。

(三)旅游景区采取措施

许多景区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文化遗产,但还有部分遗产景区做得不够。以丢垃圾为例,根据测算,一个常人手持垃圾寻找合适丢弃地点的正常忍受距离是50-200米,如果在范围内没有出现垃圾桶,许多本来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也会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垃圾筒而随地丢弃。因此,在给予游客方便上,应该注意宣传和引导,让游客的心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放松,让游客的知识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拓展,让游客的感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升华,让游客的心灵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净化。经过全民族集体的努力,并且是长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经久不息的积累下,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