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① 谈谈对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一、旅游发展不能涸泽而渔。二、旅游配套设施健全而不过度。三、旅游开发与保专护环境相比,以保护为第一属要务。四、自然景观旅游应以保持原生态为原则;人文景观旅游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五、特色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想到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② 简述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关于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权威、源最具概括性的是1987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把生态、环境、资源看成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必须辨证地予以分析,绝不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只有辨证地分析、把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所作为。
(一)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
(二)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从国际、国内发展的成功实践来看,无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环境为前提;要优化生态环境,必须以发展经济作保障。因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一时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环境。做到两项工作一起抓,两种成果一起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 旅游文化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是利益的合理开发,不过度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旅游这个行业来说,如果不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搞不好一个景点,一个文化点也就是那么几十年就玩完了!
④ 可持续旅游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的简来单理解应该是这自样的:
可持续旅游应该是让旅游有个良性的发展,能够永得子孙;而不是那种毁灭性的利用,不是那种饮鸩止渴式的开发利用。也就现在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和谐发展。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实行保护前提下的利用与发展。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旅游资源就应该首先考虑保护问题,而不是过度去开发。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那范围可就更大了,较多的牵涉的政策层面的问题,是当地政府旅游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个地方的旅游业长期永续利用及发展下去,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如当年深圳的锦绣中华,当今世界上的大型娱乐设施迪斯尼乐园,以及影视藏地拍摄后遗留下的“三国城”啊、“水浒城”啊等等。更多地考虑恰当地利用当地的现有条件,挖掘出可供旅游利用的资源。为旅游发展源源不断的补充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以上两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能说的有点绕,只不过是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⑤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旅游业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其他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促进。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对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旅游业创造了好的条件。从代价角度看,在同等产业发展条件下,相比其他多数行业,旅游业的投入和消耗的资源较少,环境代价也小,有“无烟工厂”的美誉,因此,旅游业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来看,旅游活动产生于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反映了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数人形成的这种自发行为到了近现代逐步变成一种经济活动,乃至形成一种产业,但旅游产业的属性有其文化经济的特性及优势。而文化经济是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是就旅游业本身而论也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当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片面发展,也会导致旅游业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大量开发破坏其原有的风貌,有些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永久的,会为后代带来难以弥补的代价。
因此,必须明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之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追求旅游开发的长期价值,以旅游开发的组合效应评价为出发点,强调旅游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以及社会承受力的综合统一,使 旅游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长期支撑体系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
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给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的健康、稳定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为寻求一种新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环境和资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三个方面。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⑦ 如何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浅谈浅谈浅谈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和资源的破坏。
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开发种种开发,请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黄龙还划地一开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胡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旅游冬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已发现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
⑧ 请谈谈你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
先进,优秀,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首先,您要了解什么是旅游文化?说白了就是中国旅游的理念。
现在的旅游文化有点不和谐:一般就是观光、坐车、拜神、购物、排队照相……其实我们要的还很多。
有社么地方你取过了还想再去?甚至去了不想回?那么此处的旅游文化就好了,自然发展也可持续了。
⑨ 旅游业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实现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我理解应该有以下五条准则: 第一准则:“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旅游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是指旅游者(或游客)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首先应该研究人、关注人,然后才是物质设施。旅游开发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义,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提高(即要为旅游者提供审美价值、愉悦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等),也要为当地人带来相应的福利。旅游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后才产生出来的。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导引,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体验到身心愉悦!对应于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为游客着想,满足游客的需求,即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买什么、住哪里等。事实上,真正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是抓住了消费的卖点,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准则:“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科学发展观的又一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旅游发展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求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环境承载力之上,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谐。为此,就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开展旅游活动,全面、协调地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予以高度重视,坚持“经济-文化”二元统一论和“资源-市场-文化”的综合导向;多搞“软开发”,少搞“硬开发”,走内涵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第三准则:“4Z主义”,即“资源、资本、制度、智慧”的结合,发挥智慧在资源、资本之间的桥梁作用,最有效地使旅游资源资本化,同时依靠制度创新来保障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这一行业的特点就是“事在人为”,企业应对市场的机制及稳定的人才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旅游又是一“富民行业”,它可以通过带动老百姓的创业、就业,致富一方百姓。 第四准则:“五种眼光”,即多学科专家、政府官员、投资者、媒体和旅游者五种眼光的结合。专家的眼光可以保证科学的开发,避免少走弯路;政府官员的眼光可以体现出很强的现势把握感;投资者的眼光可以更好地把握效益,把握投入产出及利润;媒体的眼光通常对市场比较敏锐、能把握住卖点;旅游者是最终的买单者,因此必须关注和引导旅游者的需求。 第五准则:“规划体验”,也就是把消费者的消费融入情景设计中,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环境为布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从设计者出发,要达到全方位的创造,使旅游者的体验达到全身心的感受。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以各具特色的体 验为中心设计旅游产品,给游客更多快乐和富有情调的消费体验。
⑩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日益成为各界频繁讨论的论题.
定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Globe'90)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项指标: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核心目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旅游业的可持持续发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游者,当地百姓,未来的旅游者以及未来的当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同一利益群体代际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它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