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旅游的发展
1. 简述中国近代旅游诞生的过程
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行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
旅行风采
旅行风采 (24张)
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同类的叙述。如英国伊什图里金(Estoril)就指出过旅游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如今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
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
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
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伊什图里金讲的这些性质方面的变化,表明旅游的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旅游这种特殊生活方式是发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论规模、范围、内容和性质都起了变化。
境外游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境外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出游方式。所谓境外游是指人们走出国门,去其他不同文化的国家、地区旅游,领略不同的异域风情。目前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境外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群体。
2. 总结近现代旅游发展的条件
总结近现代旅游发展条件条件,现在必须成熟的都特别注重。
3. 为什么说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旅游业的开端
因为,近代旅游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人们满足自身生理活动需求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旅游,从而开始了一个行业,即旅游业。
4. 近代旅游的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的发展
出现了旅游业
5. 近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交通便捷,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旅游景区的开发等原因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6. 近代旅游的开端是以什么的发展为前提的
交通的发展,出行更便捷!
经济的发展,口袋里有钱!
7. 近代旅游发展与现代旅游发展的异同
从历史发展看,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旅游目的
B.旅游方式和内容
C.旅游需求
D.旅行社的诞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无论近代旅游还是古代旅游,其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占主导地位,旅游方式和内容没什么根本变化,旅游需求相似。故A、B、C三项不是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主要区别。但旅行社这种旅游组织形式的诞生,标志着近代旅游产业的形成,这是古代旅游所没有的。故D为正确选项。
考点: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区别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近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辨识能力。
8. 近代旅游产生
早在古代,就有以观赏风景和怡情悦性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动,但是当时能够参加这种活动的只是极少数人,整个社会尚处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时代,大多数社会成员既不具备参加这种活动所需的财力和时间,也缺乏相应的观念和习惯。旅游只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远不具备今天这样的社会规模和社会意义,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在那样的时代。
到了近代,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欧洲在数百年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不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逐步从封建宗教神权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在社会变迁中力量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注重人生享受、注重现世幸福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开始受到欢迎,成为生活中越来越受重视的内容之一。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多数人还不可能经常外出旅行,更不可能仅出于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做长距离的旅行。
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最终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产业革命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此外,产业革命也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大量中产阶级加入旅游的行列。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应事务。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活动已有可能逐渐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行业—旅游业。可以说,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孕育于向近代转型的欧洲,最终由产业革命催生而成。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转折关头,人们往往愿意把某一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标记。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包租火车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中加禁酒大会。这次旅行并非观光度假,库克也非组织包租火车团体旅行的第一人,但是作为中介者依靠广告这样的活动,库克却是第一人。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库克本人则以此发端,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并且最终成为职业旅行代理商,而且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旅行代理商之一。于是后人便以1841年那次活动作为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
二战后,旅游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各主要工业国家,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私人汽车逐渐普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的航空喷气技术转向民用,既大大提高了运速,也使机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越洋远程旅游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旅游者的行列,旅游从此成为一种大众的活动,现代旅游也因而被称作“大从旅游”。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为换取外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利用本国或本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欧美地区的游客,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从此,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的游客流动,旅游和旅游业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大多采用类似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式,以满足大规模客流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旅游业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
近年来,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复杂,选择也日趋多样。旅游业的运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超越传统的大众旅游运行模式,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9. 为何近代旅游业发展于19世纪中期 最好 600字 以上
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旅游,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为旅游服务的企业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还是近百余年的事情。如果将1840 年作为古代旅游业穹近代旅游业的分期点。中国由于1840 年鸦片战争而受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代旅游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在这个阶段西方旅游业正处于重大发展期。(一)西方的大众旅游时代逐渐形成 19 世纪是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随着产业革命蓬勃开展,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显著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和铁路在那时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们在时间和经济上逐渐宽裕起来,旅游人数也随之迅速增长。1845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立的第一个商业性的旅行社应运而生,成为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旅游服务形成一个独立行业,旅游活动正转变为一种大众参与的社会活动,西方旅游事业进入重大发展时期。(二)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近代旅游 1840 年以后,连年战乱,百业凋零,中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贫困境地,根本谈不勺参与旅游,所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00 余年内,我国的近代旅游濒临停滞的状态,仅在沿海各租界区邻近,有少量专供军阀、官僚、外国冒险家们避暑、娱乐的风景点,如青岛、庐山、杭州、莫干山等。,除此之外。一些供人观瞻的革命遗址成为现代旅游史上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抗英的三元里,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纪念堂、中山陵、中共一大会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井岗山、遵义、延安、西安事变发难地、东北烈士纪念馆、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还有湘潭韶山冲,重庆红岩村,海南庆龄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厦门陈嘉庚纪念堂等。中国近代旅游时期第一个旅行社,便是成立于1923 年的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所附设的旅行部,至1927 年改为中国旅行社;比西方的旅游业整整晚了 80 年,而且业务很少,不过存在几年。
10. 近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现代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是:
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个人收入的增加
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
一、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
2、增长的持续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节性
二、现代中国的旅游
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
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
基本情况: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
主要大事:
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
“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
主要大事:
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
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主要大事:
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至2005年10月,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