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产品感知

旅游产品感知

发布时间: 2020-11-28 01:27:34

①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什么得以提升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沉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升。(来自保继刚、楚义芳编著的《旅游地理学》)

② 传统旅游感知方式有哪些

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一、背景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二、概念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仅仅依赖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而后兴起的探险式旅游则更多的是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例如漂流,攀山等,但是也有体验式旅游的雏形;另外度假式旅游着重是提供一种休闲的氛围让游客轻松愉快享受假期。对比于这几种,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三、定义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随之国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体验式旅游未给出明确的定义。相关的概念有徐林强(2006)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宋咏梅(2007)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者的这两个角度加以对体验旅游的定义。我们认为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四、体验式旅游的特点注重个性化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追求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力图以独一无二、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这种特性,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如自驾车旅游、暑期国外夏令营等。强调参与性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旅游消费的每一个细节,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获得更直观和深刻的旅游体验。如参与主题公园的庆典游园活动,参与滑草滑雪活动、小学生参与红军小指挥员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都强调了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旅游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到此一游”的旅游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心理感知和理解。如外国人参与包饺子的活动,通过揉面、擀饺子皮、包饺子的过程亲身体会中国的传统习俗,而并不强调包出的饺子如何漂亮、好吃。现今流行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绿色瓜果采摘活动以及寻求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等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体验式旅游的类型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1.娱乐体验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迪斯尼乐园匠心独运地设置出“西部乐园”、“探险乐园”、“新生特区”、“未来世界”、“梦幻乐园”等体验旅游项目,不同的娱乐主题为不同年龄的人们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娱乐经历。2.教育体验游客在旅游中见前所未见、闻前所未闻、尝前所未尝,每一次旅游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蕴藏其中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建筑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近几年兴起的参与体验式的“土地认领”,是新生代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属于教育体验。游客通过交纳租金的方式在农家田园认领一块土地,由游客决定栽种蔬菜、花草、果树或庄稼,种子、农家肥料则由园方免费提供,最后收获的农作物等归游客所有。这种旅游形式可使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另外通过土地认领还可以丰富现在孩子尤其是都市里孩子的田野知识,让他们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逃避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4.审美体验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被誉为“生态乐园”的四川碧峰峡景区融幽谷、飞瀑、清溪、珍禽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95%,游客在景区中可以享受与温驯的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的乐趣,也可以在晚上租一顶帐篷,体味野居的滋味。景区的住宿设施设计为竹木结构的低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掩于丛林之中,保证了游客视觉上的完美性。主体建筑——游客接待中心,也以其优美的几何造型,使游客无论从那个角度都可获得巨大的美感。五、体验式旅游的设计理念和原则[1]1.设计理念(1)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努力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通过全方位的体验设计使旅游景区(点)做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使旅游活动“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如迪斯尼乐园就通过塑造与卡通人物的形象识别体系和体验活动,在不同的主题乐园中让游客由米老鼠唐老鸭到白雪公主、狮子王的童话世界走向现代科技创造的惊险刺激的现实世界。(2)不断推陈出新,突出创造性和差异性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寻求差异化、新鲜感和刺激感是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的直观体现,因而在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始终要贯穿这个理念。如每个经常苏州乐园的游客总会觉得每隔一段时间乐园中都有新的旅游项目和节目,甚至小到装饰、布局布景都有所变化,真正做到了常换常新。这种变化带给游客新鲜感和试图下次再来寻找不同点的欲望,从而加大了旅游体验的刺激感,旅游重游率当然也相应增高。2.设计原则根据体验式旅游的特点以及旅游追求快乐的“三感”需求,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主题性原则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要突出主题性原则,追求旅游主题的新颖、奇特,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心理,挖掘所在地方特色或旅游产品特色,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给游客一次新的体验。特别是景区的旅游项目设计要注意始终以一个主题为主线连接游览、购物、娱乐、美食的各个环节,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从业者塑造的一种氛围。如曲江大唐荚蓉园、深圳欢乐谷和民俗文化村等。(2)挑战性原则旅游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才能激发游客参与的欲望和决心,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这也是近几年极限运动不断升温的原因。比如蹦极、漂流、滑翔、探险等极限运动让游客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中感受胜利的快乐。(3)现场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为主题乐园类旅游产品或活动的设计,要求旅游从业者暂时放弃自我身份,全身心投入景区营造的文化和娱乐氛围,充分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引导游客也进入景区为之塑造的角色,全方位地体验角色转换的愉悦。也要求其布局布景、建筑艺术、服装道具、文化语言等都能再现所塑造的主题,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是简单的粗糙的模仿。如杭州宋城、无锡的影视基地等通过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带给游客恍如隔世的感觉,体会几百上千年的古中国的文化魅力。(4)丰富体验类型、增加体验深度的原则体验类型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保持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动力。Pinell和Gilmore提出的让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包含娱乐、教育、遁世、美学四个类型“甜蜜地带”。因而在体验式旅游的设计中也可按这四个类型来展开,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旅游的体验可以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大多数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只是一般的观赏游览,而未直接参与和感受。但是体验式旅游是与传统旅游和休闲旅游不同的新的旅游方式,它带给游客的体验不是粗浅和单一的,而是以追求丰富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它要求旅游者完全融人所塑造的环境和氛围,不是以客体而是以主体的角色参与沉浸其中。我国目前有许多的旅游企业正在打造这种大型旅游景区,设计体验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需要。六、体验式旅游的开发模式邹统钎先生认为,体验旅游开发模式与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特别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想方设法为游客创造一种真实的体验。表将这三个时期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大致的对比。不同时期旅游开发模式对比:旅游发展时期关注的利益体开发目标 大众旅游时期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可持续旅游时期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体验旅游时期游客为游客创造满意的体验 可以看出,在体验旅游时代,游客的旅游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感受和经历为目的的旅游的兴起表明人们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个人感受,而不只是对某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如迪斯尼乐园里的“巨雷山”项目,完全根据美国西部当年一座废弃的煤矿原样设计,让每一个游客去体验煤矿工人的艰辛。游客佩戴好当年煤矿工人的所有装备,乘坐高速矿车,在弯弯曲曲、忽明忽暗、惊险交加的矿道里疯狂走一遭。矿车时慢时快,有时倾斜度达45度。游客不但领略了煤矿的景观,而且深知了煤矿工人的艰辛和煤炭的来之不易。因此,今后旅游开发者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注重研究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需求,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开发“感受旅游”产品。七、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体验经济时代,虽然传统的大众旅游仍占据旅游业的主要市场,但是旅游者的细分市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许多旅游者更希望到更自然的地点,享受自己服务自己的乐趣;还有相当部分的年轻人认为,现代旅游不仅在于自己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1.竞争战略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重视的是为顾客提供住宿(hotel rooms),早餐(breakfasts),娱乐(amenities)和其他服务(accompanying services),简称“4S”。旅游产品开发者提供的多是千篇一律的服务,没有多少差异化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者只能建立相对的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模仿。而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开发者从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出发,追求建立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服务。2.竞争条件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条件,包括旅游景区的景观、食住行条件等。而体验式旅游主要依赖于无形条件,包括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创造角色扮演的氛围等。这种情况下,景区、设施等物质条件成为一种道具,为顾客提供扮演角色的场所和环境。3.开发重点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基础的配套设施服务,体验只是作为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附属品。但在体验式旅游中,体验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主题内容。旅游开发者的工作重点转到为旅游者创造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4.营销方式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的是一种“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模式。而体验式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它的基础是旅游者与旅游景区、旅游开发者、活动主题的互动。旅游开发者必须尽力创造与利用知识,创新旅游主题,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了解旅游者的兴趣、偏好与价值观。同时,旅游开发者也必须通过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层交住,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5.参与性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下,旅游者参与较少,通常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而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需要不断沟通、学习、体会,主动地探索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6.灵活性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而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旅游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而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旅游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

③ 感知是如何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

(一)旅游感知价值

一般旅游价值多于“利得失权衡”观和“利得”两方面入手。前者认为消费者是理性消费的,但根据专业的界定评判认为游客在旅游体验时利得和利失的对比,才形成旅游感知价值。

对于一般旅游地来说,游客的消费对象是旅游地的各种产品,但游客的旅游需求是在体验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及娱乐活动中取得情感价值,是旅游地的主要产品。所以,旅游地的核心旅游产品属于自然环境、文化和娱乐构成,为游客带来身心放松、体力运动及娱乐感受的价值,从产品中获得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

(二)满意度

满意度是体验的心理结果,是情感感受,可分为总体满意和属性满意。总体满意包含了产品以及服务整体;而属性满意指对产品和服务具体属性的满意情况。其测试能通过结果和预想对比,直接测试结果的具体水平。当运用于旅游时,总体满意可以是体验旅游地的全部产品或者服务属性的满意度。

(三)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一般被界定为对旅游地的再次到访或是推荐给他人。除了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旅游地开发度、旅游经验和目的地体验感受都和行为意向有关。

(3)旅游产品感知扩展阅读

感知价值是用户在感知到产品或服务的利益之后,减去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得出的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主观评价。

其实这就是你在想办法将所可以产生价值的东西变现的核心点,也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将我们认为可解决大体谅用户痛点的方式更合理的展现,把变现路径更完整的展现出来。

在传统营销研究中,“购买意愿”是营销策略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观测模式来看,“品质-价值-购买意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消费者线上购买行为、零售商店环境服务价值以及旅游服务的购买意愿与满意度等方面都有较好表现;而透过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服务性商品的购买行为解释力度已逐渐失效,究其原因,便在于服务的无形性,即感知偏差,故如何充分了解顾客价值、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感知价值成为现阶段主宰顾客忠诚度的关键。

④ 感知环境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手段吗

一、游客感知环境影响结构模型
(一)理论依据
认知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解释游客认知与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认知学派认为,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游客的行为受旅游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理性行为理论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即游客在对旅游地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霍曼斯创立,它主张人类一切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Long、Pere和Allen引入旅游学,在旅游地必然存在资源交换,游客用她们的经济资源交换当地居民的友好与服务。认知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游客的感知与行为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游客感知、旅游行为等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
瑞典学者KarlG.Joreskog与DagSorbom首先提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简称SEM),有学者也把它称为潜在变量模型(LatentVariableModels,简称LVM)。它通常被归类于高等统计范畴中,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是从变量间或变量群间的协方差结构出发,积极探讨和反映解释变量(外生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内生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使用广泛,近年来在旅游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1.概念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研究游客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定量验证游客对少数民族旅游地环境影响感知的一系列关系与行为,根据以上理论,遵循游客感知锁链规律,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17.0),构建少数民族旅游地游客环境影响感知、满意度以及旅游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图1)。模型中设计了4个潜在变量,即环境影响正面感知、环境影响负面感知、游客满意度以及游客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潜在变量列于椭圆形中,观察变量列于长方形中,ξ表示外因潜在变量,η表示内因潜在变量(吴明隆,2010)。其中,β与γ为通径系数。βab表示ηb对ηa的通径系数。γab表示外因潜变量ζb对内因潜变量ηa的通径系数。调查问卷设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模型构建包括4部分:一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包含6个观测变量;二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包含7个观测变量;三是游客满意度,包含3个观测变量;四是游客行为,包含2个观测变量。共4个潜在变量,18个观测变量,见表1。2.假设提出通过文献梳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模型的构建,现针对游客环境影响感知研究提出以下5种假设。H1:游客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对游客行为有显着正向关系;H2:游客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对游客行为有着显着反向关系;H3:游客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关系;H4:游客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对游客满意度有显着反向关系;H5:游客对旅游地环境的满意度对游客行为有显着正向关系。
二、游客感知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
我国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桂、黔、滇、川、渝、藏)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导致的负面影响将更为严重和明显。而目前,国内“主客”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九寨沟、黄山、阳朔等风景名胜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欠缺,导致对民族旅游地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不足,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见表2。充分考虑案例地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可比性、以及特征的差异性,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前列的广西、贵州两省选取三个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点进行研究,分别是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以下简称西江,A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壮族平安梯田景区(以下简称平安,B地)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瑶族大寨梯田景区(以下简称大寨,C地)。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与调查2012年7月至10月先后在三个案例地进行多次调查,在三地发放游客感知问卷942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为92.99%。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游客对旅游业发展对当地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游客满意度、旅游行为等进行评估,此部分均采用李克特七点等距量表(按赞同程度由低至高分别赋1~7分,要求游客按照“非常不同意”、“很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很同意”、“非常同意”7个选项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主观态度判断);第二部分是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依据本文研究主旨,主要选取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感知进行研究论证。
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抽样数据与雷山县旅游局、龙胜县旅游局统计数据基本情况相吻合,见表3。从年龄方面看,游客主要分布于21-49年龄段,分别是81.90%、78.40%、84.60%,大寨比例相对较高;学历方面,主要聚集在大专、本科学历,其中西江比例最高,达77.20%;收入情况看,多数游客收入集中在1000-8000元之间,1000-3000元之间比例相差不多,3000-5000元之间西江比较最高40.3%,5000-8000元之间西江比例相比平安、大寨比较较小,相差10.00%左右;职业方面,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学生与其他的比重较大。
3.问卷数据常态与信度检验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检查和统计,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并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分析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然后对数据常态及题项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分析。表4显示所有观测变量的偏度—S—<3、峰度—K—<8,即各观测变量评价值均属常态(邱皓政,2003),个项———总量修正系数均大于0.3,符合结构方程建模要求。表5所显示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标准化Alpha(α)系数均大于0.7,因此获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模型中18个观测变量删除后Alpha(α)值变小,因此变量全部予以保留。对模型中所有18个观测变量进行重复度量的方差分析,西江、平安、大寨的结果分别是F=40.439、P<0.0001,F=31.194、P<0.0001,F=35.704、P<0.0001,显然量表的重复度量效果良好。用ANOVA方差检测法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首先分别对三个案例地正面感知6个题项以及负面感知7个题项的数据进行Lenev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均显示sig>0.05,说明三组数据均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适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游客对环境影响正面感知的6个题项,发现除了X3、X6两选项分值显示较低(Mx3=4.107、Mx6=4.313),被访者保持中立外,其余四项分值均在5.000以上,可见游客对旅游给当地环境造成的正面影响感知度较强。对题项进行差异性分析,其中5个题项相伴概率α小于显着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即三地明显感知差异。题项分别为:“X1旅游促进旅游地环境美化和景观塑造α=0.000”“、X2旅游改善城镇面貌α=0.025”、“X3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α=0.004”、“X4旅游提升民族区域建设的休闲和景观功能α=0.023”、及“X6改善旅游地自然环境质量(绿化、植被、原始森林等)α=0.000”。在满足方差齐性条件下,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案例中西江在所有具有明显差异的5个题项中均值均高于其它案例地,同时标准方差也都是最小的,即游客的感知差异小。游客对旅游地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7个题项的评价分值多介于4.000~5.000之间,说明游客虽然对旅游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有所察觉,但并不认为负面影响因旅游而产生,即游客并不认为自行的言行举止会对旅游地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这种认知与其后的行为倾向与选择有着潜在联系,也反应出游客对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感知度较弱。对案例地做差异性分析发现有3项差异明显,分别是X9、X10、X13。采用S-N-K检验,结果表明西江在所有具有明显差异的3个题项中均值均低于其它案例地。以上分析显示,西江在旅游环境管理及民族区域建设上较到位,值得借鉴。贵州省政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累国内外旅游景区成长经验,对西江千户苗寨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保护旅游区自然环境,走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健康休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游客行为η2包括两个观测变量,“Y4您是否愿意为保护旅游地环境增强自身环保意识M=5.131”,与“Y5您是否愿意为保护旅游地环境以身作则M=5.065”,表明游客为保护旅游地的环境愿意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差异性分析发现,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增强环保意识与行为自律(M男=5.083,M女=5.241);年龄方面,40-59岁之间的游客分值较高(M(40-49)=5.240、M(50-59)=5.793),中年人更关注环保与行为自律;收入在2000-8000之间的游客分值均在5.000以上,相对集中;职业方面,分值较高的集中在专业文教技术人员(M=5.212)、服务销售商贸(M=5.200)、企事业管理人员(M=5.170)、学生(M=5.166)。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生态环保意识良好与不足的细分群体。
4.测量模型分析检验显示所有误差方差均为正数,因果模型符合基本适配标准(吴明隆,2010)。模型运用极大似然法对三个案例地的数据分别进行单个样本以及综合样本参数估计,分析观测变量对游客满意度以及旅游行为的影响,结果t值均>1.96,观测变量因子载荷均显着,P<0.001,达到显着水平。表明观测变量对特定结构变量的影响是显着的。
5.结构模型分析首先对结构模型的潜在变量以及所对应的基础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以及拟合度分析,由表6可见,无论是综合数据还是单个案例地数据,均达到理想标准,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与有效性,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其次,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对各结构变量的信度系数、测量误差进行计算,得到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varianceextracted,简称AVE)。结果显示,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在0.60以上,AVE值除了正面影响6个题项AVE为0.3106,其余均在0.50以上(负面影响AVE值0.5056、游客满意度AVE值0.5642、游客行为AVE值0.5188)。模型内在质量基本达标,模型的测量变量收敛效果良好。结构模型预先假设结论的成立与否均由标准化路径系数来体现,标准化系数越大表示在相互关系中的影响越大,反之则

⑤ 旅游感知和旅游行为有什么关系

旅行的感知会影响到旅行中的一些行为,也会影响到旅行后的感受,2者是相辅相成的,你是打算出行?

⑥ 什么是旅游感知

感 是感想
知 是知道
感觉到了没有啊,有就说整两句,没有就白花了钱呗

⑦ 人们对旅游产品的知觉和对一般产品的知觉有哪些区别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反映,如汽车油颜色,外观品牌等各种属性组成,我们感觉这些属性,并将它们相互联系加工综合,在头脑中形成汽车这样一个具体印象,再如瞎子摸象也是一个知觉的过程,再如对人的长相衣着,谈吐,行事等各种特征组成,同样经过我们头脑加工综合在头脑中形成个体人这样一个具体印象,知觉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进行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对客观事物的记忆思维想象,创造都是从直觉开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形成知觉,加深了解,对产品知觉度提高形成主观态度,产生购买动机,实施购买行为。

⑧ 旅游消费者是怎样形成质量感知的

从产品的包装、外观、手感、色泽、气味、等可感知的东西形成知觉! 消费者对产品适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适合其使用目的的主观理解叫知觉质量或认知质量,认知质量以产品内在质量为基础,但又不与后者相等同

⑨ 感知环境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

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分析,感知环境是一种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而这种个人感知到的信息是由个人所知觉的事实、估计、预测、关联推导所构成的。
这种感知环境的过程最终影响旅游者决策:信息的知觉过程:曝露、注意、解释,在一个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包括以下7个步骤:旅游需要的产生——信息的获取——可行性方案的评估——购买旅游产品——使用旅游产品——评价。在整个旅游产品消费过程的每一步,感知环境这一信息处理过程都在发生,当一个人产生想要旅游的需求时,各景点曝露在外的信息便会大量涌入视线,广告宣传、旅游网站论坛、去过的人的感知经历……而这些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会引起旅游者的关注,只有最终形成对旅游产品提供方的积极形象大于消极形象时,才能入选“可行性方案评估过程”而在此阶段,信息处理过程再循环一遍,在进行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我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
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这一过程(欣赏景色、住酒店、购买旅游纪念品……),研究在当时当地人们对环境的感知,而忽视了作这个购买决定前,对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感知、以及旅游后对此次行程的评价反馈,是否会因为前期准备时的感知和实实在在旅游过程中的感知的相同或惊喜或失望而对此景点进行负面宣传。而影响这种感知环境的因素包括:1、旅游产品本身的可感知度,包括营销管理人员能否在适当的地方、正确的时间对消费者进行信息曝露,即4P中的“place”,应该发现哪一种媒体在目标市场中最易曝露给旅游者,然后通过这种媒体来传播广告;proct:旅游产品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重点在于,这个产品是否能称为一个产品,所打出的口号是否与产品相符,成功的案例如:童话世界——九寨沟,产品可观可感度极高,以美景制胜的典范,它的美符合“形式美学”,符合形式美的东西都是美的,失败的如各种宣传和实际不符的人造景观如打出“梦幻”标语的游乐园;price;promotion这些都会影响旅游产品本身的可感知度。而这些都是旅游产品供给者可以控制的。2、旅游者本身个体特征、知识经验决定的个人的感知角度、感知方向决定的对信息的解释,旅游产品供给者不能控制,只能通过stp运用。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