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与旅游发展
A.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前景
8.3.1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旅游资源量与质的评价
湖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不仅点多面广,而且规模不同,形成不同地域的组合风格。其中以历代名人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综合景观主要分布在东部京广线沿线地带,湘西北以张家界为中心向东南扇面铺开一片以自然景观资源和民族民俗风情见优。纵观全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相融交汇,各种类型和品位的旅游资源遍布三湘四水。湖南省旅游资源的特色集中体现为名人、名山,与之相交融汇的名城、名水、名楼、名文、名泉,民俗等也都各具特色。其特色由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一是数量多,二是种类齐,三是品位高。
(二)旅游资源区域优势评价
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布见表8-2。
湘西北区:以自然型的山岳景观资源占主导地位,景多质优,面积较广,类型齐全,在省内占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名胜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资源,多集中于县城区内或少数民族集居的山寨。张家界武陵源在本区的地位极为重要,属于骨干资源和核心。进入新的世纪,张家界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湘东北区:以长沙、岳阳为轴线的湘东北区以名胜古迹见长,以革命纪念地显优。自然景观主要是洞庭湖水域景观,充分显示出以古城长沙为核心,北达岳阳洞庭湖,形成以京广铁路线为轴线,联系东西南北。
湘中地区:以湘潭、娄底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区。区内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韶山为轴心点,东向湘潭,西向湘中重镇娄底辐射,旅游资源结构是以历史名人、革命领袖故居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同时兼有以洞穴、名水和名山的自然景观资源,充分显示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
湘东地区:以南岳衡山、炎帝陵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结构属宗教朝圣、寻根祭祖为主题内容的人文景观。南岳衡山为中国五岳之独秀,是国内乃至东南亚的佛教圣地,已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山岳型及森林植被型的自然景观资源也很有特色,如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
湘西南地区:以我省西域重镇怀化和邵阳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区,邵阳地区以崀山“丹霞”地貌自然风光为特色,而怀化地区则以湘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族民俗风情见长,即侗族风情芙蓉楼与黔州古城为重要内容。旅游资源结构属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综合型景观。
湘南地区:以郴州、永州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区。本区是以自然型山岳景观见长,以山景、溶洞、摩崖石刻、名胜古迹的资源结构为特色。区内名山有九嶷山、阳明山、莽山等,溶洞则以万华岩而著名。
8.3.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湖南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有特色。现今开发利用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一线一源”地区,也就是湘西北区和湘东北区、湘中区、湘南区,即指沿京广铁路线上的长沙、岳阳、韶山、南岳衡山、衡阳、郴州等城市的名胜古迹和以武陵源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另外通过遥感技术手段,还可以发现或预测有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仍处于潜在或半潜在的状态(图8-1)。所以,随着我省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日益完善,规划更加合理,设计更加科学,加上人民对两个文明的需求及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必将大大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一个旅游龙头:以张家界武陵源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进行重点规划、重点投入、重点推销、重点管理,使其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四条精品线路:以长沙为中心的四条精品游览线,即
(1)长沙—张家界—猛洞河山水风情游;
(2)长沙—屈子祠—岳阳楚湘文化游;
(3)长沙—韶山—花明楼名城名人故里游;
(4)长沙—南岳、炎帝陵—郴州宗教文化、祭祖与湘南风光游。
五大特色区域:根据我省各地旅游资源特色,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客源、旅游线路等因素,从而划分五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域,即
(1)湘中名城名人、温泉休闲旅游区域;
(2)湘西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旅游区域;
(3)湘北水乡名楼、龙舟文化旅游区域;
(4)湘东南宗教祭祖、游湖狩猎旅游区域;
(5)湘西南丹霞景观、南国草原旅游区域。
(二)湖南省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及旅游客流形成的纽带和媒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湖南省旅游交通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在下一个十年,全省各级政府将对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使交通布局更合理,更方便畅捷,配套设施更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区
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它具有开放度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等显著特点。由于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在资源特色、市场、区位和交通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使旅游资源优势很快转变为强劲的经济优势,并使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根据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区位条件、经济地理状况、可进入性以及未来十年的开发潜力、现今的开发利用现状,我们划分出三个等级、12个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区,其中A级有4个,即张家界地区、岳阳地区、长株潭三市和南岳衡山地区;B级有5个,即湘西自治州地域、常德益阳地域、怀化地域、永州地域、郴州地域;C级有3个,即城步—通道—新宁一带;娄底—邵阳一线和慈利—石门—津市一地等。
B. 旅游景观设计有哪三大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进行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主体和核心,理念的不同,不仅决定了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风格,同时也决定了旅游景观设计的先进性。保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需要坚持三大理念。
远景设计院提出三大理念分别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突出文化。
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来源
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在自然界生存最久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生物,而是最能与其他生物共生并能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物。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人与自然的公平原则,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理念内涵
理念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低碳旅游
1.遵从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旅游景观的设计首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Ian Mc.Harg认为,每一块土地的价值是由其内在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人的活动只能是认识这些价值或限制、去适应和利用它,只有适应了才有健康和舒适。不仅要尊重自然的每一个因素,还要尊重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独立价值,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西蒙:我们实现的最伟大的进步不是力图彻底征服自然,不是忽视自然条件,也不是盲目地以建筑物替代自然特征、地形和植被,而是处心积虑的寻找一种和谐统一的融合。
1)尊重自然的独立价值。
2)遵从自然的根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按照旅游景观设计所在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3)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生态旅游”的概念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近三十年来,其内涵不断扩 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有的只考虑商业需要,在旅游区大造道路、索道、宾馆饭店、停车场、桑拿、歌舞厅及人文景观,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破坏了自然美;
4)规避生态灾害和生态危害的发生
2.因地制宜
旅游景观的设计均是在一定的地段进行,并且是对地段进行有目的的改变。这就需要从浅层和深层认识区域的特征。浅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综合体的生态自然完整特征,譬如植被、气候、土壤和地形之间的和谐,旅游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的统一,建筑的布局与地形的统一等等。
1)空间布局
“高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园冶》,不同地形的景观布局与设计,
凸地形的特点:山顶、山巅、山脊等地貌。赏景,同时也是视线的焦点。
凹地形特点:周围高,四周低,内向性空间,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是旅游建筑选址的理想地形。
2)乡土特色
植物的选择:不同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气温、光照、水分、土壤等要素导致了植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中要符合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表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资源的再生利用。例如废弃物的利用。
以人为本(design for the people)
(一)理念的科学来源
行为地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类学
(二)理念内涵
理念发展:市场设计、人性设计、体验设计
1.市场设计
旅游景观设计必须结合旅游区的市场进行设计。产品定位应该考察周围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和固有的形象,市场定位应该准确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不能泛化。只有在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景观设计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针对商务游客和大众游客的宾馆设计自然不同。
商务游客追求的是舒适气派和品味,大众游客追求的是方便舒适。
2.人性设计
旅游景观最重要的是能满足游客追求愉悦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旅游设施应该满足安全性、私密性和欣赏风景的要求。因此,在旅游景观设计时大到观景点、餐厅、购物场所的空间的布局,小到台阶的高度这样细节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1)尊重个人空间尺度
气泡:人类学家爱德华.T.Hall提出,人体的上下肢运动所形成的弧线决定了一个球形的空间,这就是个人的空间距离。人是气泡的内容,而尺度较大的空间都是气泡空间的延伸。
领域:自然界中不同物种占据的不同空间位置。“一山不容二虎”。
从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可以发现,每个个体都有类似动物的领域性,人会对所在范围形成的领域进行维护。如果受到冲突或干扰,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有反感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领域对游客心理的影响。
2)考虑游客的行为习惯
主要的行为习惯包括抄近路、识途性和左转弯。
第一,抄近路。旅游区内地草坪中铺设了不同材质的人行道,但在其周围却常常有人们踩出来的脚印,这说明了设计的不合理性。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会采取围墙等进行强化调整,但让人不很舒服。最好的方法是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第二,识途性。当人们不清楚自己要到达的目的地的行走线路时,人们总是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返回时,习惯于沿着原路返回。需要设计环线。
第三,左转弯。在旅游区内,当路面上的人流密度 达到0.3人/平方米以上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左侧通行。需要考虑到左侧通行的习惯进行安全通道的设计。
3)考虑游客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台阶的高度:12到16厘米,低于10厘米,不宜设置台阶,可以改为坡道。
台阶长度超过三米需要设置休息平台,而且台阶的踏面保持1%的排水坡度,避免积水。
台阶要做防滑处理。
过多的台阶应该有护栏。
很多旅游景区还有专门的无障碍通道:
游客休息
旅游购物街道的休息空间:例如北京前门大街各种休息座椅的布置。尤其是对男游客而言,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4)需要对游客行为进行预防与控制
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而言,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游客管理。特别是对一些游客不良行为要通过景观设计进行预防与控制。
要避免过度的人文关怀,这是因为旅游所具有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往往会诱发游客不可持续行为的发生,例如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物质摄取等。满足部分游客不当要求而影响其他游客欣赏旅游景观的质量,最终会导致代内不公。
例如修建盘山公路、索道,使游客节省了大量的体力,但却贬低了名山大川先贤古迹的审美功能,也失去了旅游“舒其筋骨、励其心志”的审美。
3.体验设计(情境设计)
旅游的本质是异地性体验。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不管何种类型的旅游者,其通过不同的旅游方式获得的不是物质,而是美好的经历与回忆。各种旅游方式的不同的体验形式。
1)体验的主题要具有特色
文化体验
特别是一些景区大门的设计。
2)景观设计要具有一定游客参与性
源于文化(design with culture)
(一)理念的科学来源
旅游文化学、文化地理学
(二)理念内涵
理念发展:文脉继承、场所精神、特色突出
1.文脉继承
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景观只有拥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在设计中要在进行资源调研、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核心文化,进行旅游景观的设计。在设计中应该注意每个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应该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展开。对于风景建筑注意对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内涵的研究,注意从地方民居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同时注意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和参与性动态旅游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化的精髓。
2.场所精神
深层的地段特征便是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在其上面时间、空间、人、自然、现实、历史纠缠在一起的,往往保留有人的思想、感情。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尊重旅游区特色鲜明的传统和历史,并通过旅游设施的设计传递给游客。如果当地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应顾及自然环境和中性化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引进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
3.特色突出
旅游是一种异地文化经历和愉悦体验,因此,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往往是文化差异大,个性独特的地方。景观的独特性和视觉的震撼力对旅游者来讲是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砝码。
C.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 “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陶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 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 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成地貌景观;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 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1. 地貌景观的类型
山岳地貌景观 山是风景的骨骼,它常构成各种雄、险、奇、秀之景,使人获得丰富的美感。山岳的各种形象特征,是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雄伟、险峻的山岳,往往都处于地壳运动上升比较强烈、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类山岳,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气势巍峨,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高山,更为突出,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造型奇异的石灰岩峰林景观,属于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瘦、透、漏、皱等特点。“赤壁丹崖”,显示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石风采。而层层叠叠宛如万卷藏书的梵净山,则属于千枚岩的风姿美态。
水体和流水地貌景观 我国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众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回曲折,有的一泻千里,有的静谧含情,山水相依,气象万千。河流的主要景观有湍流涧溪、峡谷、三角洲等。湍流涧溪多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区; 峡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胜景,它是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处堆积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交错,湖泊广布,一片水乡泽国风光。沿着河道,处处风景如画,构成一条美丽无穷的旅游长廊。我国湖泊遍布各地,但它们的分布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串联如带,有的 “孤芳自赏”,有的深居层峦叠峰之中,有的却安卧于平川沃野之上; 形状或长或圆,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们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观。飞流而下的瀑布景观、宽广的海洋、美丽的海滨以及各种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景和周围的秀岭、墨竹、翠花等一起构成一幅幅绝妙的自然美景画面。
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十分奇特壮观,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蚀洼地等同为岩溶地貌主要形态,它们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有 “林”无树、有 “画”无纸的画卷,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织金的韩宏洞等。
风成地貌景观 在干旱内陆地区,由于强风、流沙和间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风化、侵蚀和堆积地貌,通称风成地貌。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是现代风沙地貌的雄厚沙源,这些沉积物经风力吹扬,移动和再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风蚀洼地等各种形态。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神奇的沙丘、沙垄、沙丘链、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以及蜂窝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风沙地貌景观,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如广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玛依的风城等。
海岸地貌景观 在我国的海岸沿线,有各种海岸地貌景观。主要海蚀地貌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蚀地貌,奇特壮丽。我国的海岸类型错综复杂,具有观赏价值的为平原沙砾质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热带地区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它们或礁石累累,或海蚀洞成串,或珊瑚岛成群,或红树林茂盛,风光颇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就是在广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红色砂砾岩,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塑造成独具一格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桥等形状表现出来,奇石怪岭堆叠,V 形谷和 U 形谷屡现,形成种种奇观。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有如丹霞,艳丽夺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韶关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物质,并且夹带着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强大的剥蚀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这些地貌本身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旅游资源。我国现代冰川全为山岳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运动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观。有的如树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头,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观 正在喷发活动的活火山,暂时间断活动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质时期活动以后不再喷发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观。遥观活火山喷发出通红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惊心动魄的快感,静静欣赏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锥形匀称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波荡漾的火山口湖,覆盖在地面的熔岩流,还有散落的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别有情趣。如我国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地貌,景观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学价值。
2. 地貌景观资源与旅游地学的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 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貌景观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人们审美想像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 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有些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景观,对于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必须重点呵护,确保它们的优势和历史地位。这是确保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在地球表层上建造的,一种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种是人工的巧夺天工,是人的意识的再现。景观资源是地球表面物质形态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态—过程”的遗产。
3. 旅游地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 “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国土资源部发 [2000] 77 号文件给它下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丽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制定了 《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 和国家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建成 310 处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 85 处。其中有 8 处已经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在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貌景观资源,这为建立地质公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泛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则;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则;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则; 安全性和通达性原则; 学术性与科普性原则。
思考题
1)第四纪地质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与地质相关的问题?
2)如何理解中国的一句俗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纪地质问题是什么?
D. 旅游资源现状
8.2.1 旅游资源类型
从湖南省已知或已开发的旅游区(点)的资源特征、性质及类型来看,总结归纳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风光和物象能给人以自然美感,并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光。其特征: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石、洞、气、光、生物等,经过巧妙的天然组合,造成千变万化的旅游环境和景象,观光旅游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生理过程,便可产生种种想象,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类是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等为主要观光内容的人文景观资源。其重要特征:它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给人们以知识、教育、启迪和娱乐。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和控制。第三类即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风光,两者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综合类型。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达10.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56%。据统计,境内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余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为重要类型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内容非常丰富的观赏游览,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风景画。
(2)秀水:湖南省水系发育,拥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库以及与水有关联的名井、名泉、地热温泉、瀑布景观星罗棋布。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这就构成当今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非常广,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资源丰富。可开辟旅游的溶洞有以下几种类型:纯天然洞穴、洞穴与石刻相结合构景、溶洞与古建筑相结合构景、特殊类型的溶洞。
(4)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林场:湖南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大省,是我国南方所特有动植物科属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佳木奇花有75种,其中银杉、水杉、水松、银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为珍贵。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全省先后建立了62个自然保护区和35个森林公园。依地域和交通状况,全省可分为四片大的森林风景区:①以张家界为中心,包括天门山、猛洞河、桃花源、凤凰山的湘西北风景区;②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岳阳楼、君山、大云山、铁山水库、南湖的湘北风景区;③以韶山为中心,包括花明楼、岳麓山、桔子洲头、云阳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东风景区。④以莽山为中心,包括苏仙岭、五盖山、天鹅山、东江水库、九嶷山、舜皇山、那溪、云山、黄桑坪的湘南、湘中风景区。
(5)风景地貌景观:根据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等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的艺术特征,湖南的风景地貌景观有4种主要类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岗岩地貌。
(6)野生动物资源:湖南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国占据很重份量,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50种珍贵动物中,湖南省就占40种,为保护好这些世界珍稀动物,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野生动物(白鳍豚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大鲵野生动物(大鲵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鸟类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目平湖白鹤及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以及五个县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7)天象景观资源:湖南省的气候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春温多变、夏热且长、秋常干旱、冬寒甚短。全年无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气压和阳光作用,气候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四季分明,景象万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风霜、春雨、冬雪、雾霭、云霞等重要的气候要素都成为天象景观资源之构景主体。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建筑类型:湖南省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多,它们分属各个不同朝代所建,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阳的岳阳楼、衡山的南岳大庙、宁远的文庙、长沙市的岳麓书院,以及沅陵的龙兴寺、通道的回龙桥等。古建筑主要由楼阁、寺殿、祠庙、桥梁、亭台、坊塔等类型组成。
(2)古陵墓类型:湖南省境内的古陵墓数量比较大,历经的朝代较多,时间跨度比较宽,文物和历史价值比较高。有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古汉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较著名的古陵墓还有岳阳的鲁肃墓、汨罗屈原墓、永顺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名人的墓葬,如长沙市岳麓山上的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曾国藩墓等。
(3)古遗址、古战场、古窑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纪60年代在桂阳县境喀斯特溶洞中发现了一件古人类的遗物,经鉴定为旧石器晚期的刻纹骨椎,证实了湖南大地的确曾是古人类活动场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或村落遗址,先后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发现,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及洞庭湖一带。我省境内最重要的古战场遗址在岳阳的巴陵古战场。古城址主要有凤凰县黄丝桥古城、长沙天心阁古城、汉代北练城遗址、汨罗市春秋时代罗子国城遗址、桃源县战国时代采菱城遗址、常德汉代索县城遗址、邵东县邵阳城遗址,此外还有凤凰县沱江镇、道县道口镇、武冈城关茶陵城关也都保留有古城门和城墙。古窑址以长沙市望城县铜官古窑最有名,还有湘阴县的岳州窑、岳阳的鹿角窑以及衡阳唐代衡州窑。
(4)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祠、堂:湖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长沙的黄兴、邵阳的蔡锷、浏阳的谭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他乡贤达名士、骚人墨客留迹于湖南。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行吟于沅湘之野,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赋诗多首。唐代书画家欧阳询,是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乡人,当地留有石笔架,洗笔池等古迹。还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朱熹、辛弃疾、米芾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类型: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上大垅的湖南省博物馆存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资料达十万余件,各市县级的博物馆,也都保存着本地区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湖南省考古历史上,最为轰动、震惊中外的要数1972年春发现和发掘的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之马王堆西汉墓。湘楚文化历史悠久,碑林石刻到处可见,在碑碣丛中,现存旷世古稀长沙岳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长的碑文是祁阳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文奇、字奇、岩奇,世称“三绝”碑。
(6)革命传统教育类型: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30年的辉煌历程中,湖南省被誉为中国的“革命胜地”。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左权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为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先进的革命民主人士,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为缅怀先烈们、先辈们以及英雄的三湘儿女的丰功伟绩,建立了(革命)故居纪念馆,修复和开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地。这些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和文物,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课堂,供现代人参观瞻仰,构成了我省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如韶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等。
(7)民族民俗风情: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除汉族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42个民族。民族民俗风情,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生活在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有独特的服饰,优美的歌舞,传统的习俗和民族风韵。在具有民族风格古建筑中,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苗家的吊脚楼;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别具一格,建筑艺术价值高。少数民族妇女,精于耕织。纺织、穿、绣的工艺相当精美,显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于灵感,易于触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摆手舞、八宝铜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等。
(8)现代工程及城市市容类型:现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设,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设计很有特色且实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观区“矮寨公路”,横跨雪峰山脊梁段的盘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础设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湖南省境内的现代高速公路一般设计成双向六道全封闭,这些现代工程宛如一条银带,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资源。
在山水景观中,大型建设工程能成为构景主体的还有水库的大坝。湖南境内的大型水库工程,坝址选在江河幽险之处。每座大坝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造型及规模都不一样,但都表现出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大坝、水库里的水、周围群山共同构成极具特色的湖岛型的风景旅游区,既可以开展水上运动,还可依山傍水修建疗养基地与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综合景观资源
(1)园林风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楼、阁坊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造园的结合手法,形成一种景观艺术空间。
(2)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之构景主体为农田、耕地、果园、苗圃、农宿农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农田耕地的特征表现为:山区以梯田为主,丘陵区为多边块田,平原湖区则为大面积方格网状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区,具有湖区特色的田园风光处处可见。
(3)其它特殊类型景观:包括高校旅游、观看军事训练和表演、工矿企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等。
8.2.2 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1)广泛性:既有自然风光,又有能让旅游者体察感触到的民族风俗风情;既有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建筑,内容相当广泛,非常丰富。
(2)景观组合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些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又有科学考察意义;既是自然风景区,又是人文景观区。它们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具有构成景象组合特点。
(3)社会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征。
(4)地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5)不同层次结构的特点。
(6)地区分异性。这种特点反映了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7)总体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线一片一带一源”。
8.2.3 旅游资源分区及现状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有利于我们对全省境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并突出各个区的特征,进而为整个旅游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如下原则:
第一,旅游资源类型的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以及交通条件的基本状况相似性,显示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潜在力;
第三,区内资源开发现状、远景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于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游网络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区内要有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骨干风景名胜地作为核心与依托,以此带动区内其他景点(区)的发展。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将湖南旅游资源分为Ⅰ—Ⅵ区,具体情况详见表 8-2。同时编制出1∶50万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布与分区图(图8-1),该图表反映了我省旅游资源的总轮廓和基本格局,也体现了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表8-2 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区一览表
图8-1 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图
E. 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的区别和联系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旅游景点需要建立在旅游资源上的
F. 旅游生态学作业介绍一个旅游景点的旅游价值和意义,它的状态,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等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G. 什么是旅游景观什么是旅游地产景观
什么是旅游景观
旅游景观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并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可视物像的总称。从为旅游产业服务的角度把旅游景观作为特定对象来研究的学科称为旅游景观学。
一,云雾景
(是温暖湿润地区或湿润季节出现的景观)
阿里山云雾
名列台湾八景之一的阿里山云海,通常出现于日出或薄暮天气晴朗而有浮云时;层层云雾波浪起伏,掩盖附近山峰,有如小岛自浩瀚大海中露出。观赏云海最好的季节是秋天,最好的地点是二万坪、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内的慈云寺、阿里山宾馆、阿里山火车站、沼平公园、祝山观日楼与第一停车场附近,都是不错的观赏点。
在晴天的破晓时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观赏云海,确是赏心乐事。游人但见云海茫茫,瞬息万变,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难怪阿里山的云海是台湾八景之一。
二,雨
西湖
西湖的主要景点有: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钟、雷锋夕照、断桥残雪等,号称“西湖十景”。撑伞走在长满青草的湖畔边,岸上的杨柳随风轻舞,摆弄着娇弱的枝条,惹人怜爱。偶尔雨滴凝落,发出清脆的响声,更衬出了这西湖的宁静。缓缓望去,雾中南屏山麓下的雷锋塔沉默无语,仿佛固守着千年莫测的神秘。山如黛,柳如烟,俨然一幅水墨画,浓者更浓,淡者更淡,浓淡相依,不禁感叹南屏山下西湖之美。
信步白堤,望着湖面雨点激起的细小漩涡,突然想起“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生在世不趁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来。立于湖边,细细欣赏这雨润烟浓风姿淡雅的西湖,思绪里翻出美丽的白娘子正徐徐撑伞而来,那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如一帘婉婉幽梦在眼前回转。西湖没有语言,所有的话在这儿都成了多余,言不成声,不是哭泣,也是如泣如诉的痴绝。
曲院风荷,这季节荷花并未绽开,只是那湖中荷叶或垂首、或仰面、或成团、或漂浮,浓浓的绿就这样在雨丝中散淡开来。在这水云铺就的西子湖畔,微风拨水水涟涟,长桥伴柳柳翩翩,在这里,我浮躁了很久的心已如一池雨荷般平淡而自然。
三,冰雪
天山国际滑雪场
位于乌鲁木齐县南山风景区西部的甘沟乡金泉沟,距乌鲁木齐市56千米。雪期长、雪质佳、气候适宜,既可满足不同档次滑雪旅游者的需求,又可以承揽专业性的冰雪体育运动赛事;既考虑了夏季旅游观光的经营需求,又是新疆冬季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成为接待国内、国外滑雪爱好者冬季旅游以及夏季滑草、攀岩、滑翔、登山、避暑等综合性旅游的多功能景点;也是国家、省专业队冰雪项目训练场所。可承办省、市、国家、国际大型冬季冰雪运动赛事
四,雾凇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雾凇俗称树挂,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正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与其他三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其不可预知性。雾凇来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雾凇去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真正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派天地使者的凛凛之气。雾凇性情如此,难免有人偶遇之下陶醉其中,有人苦盼数日难觅芳踪。吉林市旅游局局长张炜对记者说,吉林市观赏雾凇的最佳地点有五处,或雾凇岛,或阿什村,三日之内总能叫你领略到雾凇的风采。
五,雨凇
泰山冬季奇特的自然景观,此时是冬季游览泰山的最佳时机,游程像在童话世界里进行。雨凇的形成是雨滴在空中时,温度已在0度以下,而雨滴仍保持着液态。当液态雨滴降落在冰点以下的地面时,就急速冻结成冰。在物体上形成光滑的冰层。它可使岱顶上的树枝、电线变成真径达24.6毫米的冰棍,它可使游人寸步难行。这时的岱顶犹如琉璃世界,被灿烂的阳光照射后,象是变幻莫测的万花筒,光彩夺目,金星迸射。这纯洁的泰山之巅,华美富丽,让人难以张目,难以起步,只能站在殿下廊内眯眼细察,尽享神府仙阁的奥妙。
六,日出与日落含鄱口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鄙岭中央,海拔 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
七,极光漠河
太阳带电粒子从高纬度地区进入地球大气层,受磁场影响形成的色彩艳丽的发光现象,形状多样,千姿百态,在高空5~10千米亮度最强。北半球有一个极光带,利于观测极光,它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岛南部、挪威北部和新地岛南部,每年有240天左右可见极光。称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并非言过其实,漠河的确是中国大陆最北端的村镇,以极光和极昼的自然现象著称于世。漠河民风淳朴浓郁,景色宜人;距漠河日2公里的洛古村是黑龙江的发源地;“胭脂沟”、“古黄金之路”盛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兴安岭上剽悍的鄂温克族,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文化和习俗。
八,佛光峨眉山金顶
也叫“宝光”“金光”,在低纬度高山地区云海中,由于阳光斜照使大气中的水珠发生衍射而呈现的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会随观测者而动,观测者的投影会进入光环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神佛显圣”之感。峨眉山金顶佛光
在峨眉山金顶四大奇观中,金顶佛光被称为“奇中之奇“。常用”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两句话来形容峨眉山金顶佛光的奇妙。因此,每当人们来到峨眉山,总要爬上金顶,希冀看到舍身岩下波涛翻卷的云海中出现的色彩瑰丽的金顶佛光。
清晨在峨眉山金顶西峰之巅,骤然间,倾盆大雨从空而降,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一霎那间大雨扫空而过,满天霞彩。晕环七色的佛光,从岩腹中分娩而出,袅袅蒸腾起来。不是烟雾!不是云雾!奇妙绚丽的色彩真非人间所有。就是高明的画师,也无不惊叹“娥眉如画画不成”。这是天、地、人三者圆融无得的佛果,真是“人生难得几回见”。清代谭钟岳曾有诗描述:“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岩石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九,海市蜃楼
由于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空气密度垂直分布发生分异,引起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使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神秘的景致。一般多出现在海湾、沙漠和山顶。中国最佳观测地点是山东蓬莱阁和浙江普陀山。另外连云港海洲湾、渤海长岛、北戴河东联峰山、庐山五老峰和塔克拉玛干也都可观测蜃景。
十,日月景观
主要有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月并升以及夜间月景等景观。观测旭日东升的日出景观可以到庐山含鄱口、汉阳峰,黄山翠屏楼,泰山日观峰,华山东峰,峨眉山金顶,衡山祝融峰,蓬莱丹崖山,秦皇岛海滨等地。著名的夕阳西下的日落景观有浙江普陀山“普陀夕照”、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河北承德“磬锤夕照”、湖南“潇湘夕照”等。日月并升景观在中国有五个地方,最佳观测地点是浙江海盐县南北湖畔的云岫山鹰窠顶。夜间月景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明月与其他景致构成了著名的岳阳“洞庭秋月”、杭州“三潭印月”以及著名的“二泉映月”等等。
H. 地质景观与遗产旅游
本节介绍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中国)、中国丹霞(China Danxia)(中国);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美国);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加拿大)、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加拿大);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澳大利亚)、赫德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and Mc Donald Islands)(澳大利亚);卡奈依马国家公园(Canaima National Park)(委内瑞拉);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瑞士)、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and Causeway Coast)(英国)、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南非)、洛伦茨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印度尼西亚)等著名地质景观。
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一)遗产特征
中国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53′42″,东经98°24′23″,核心区:939441公顷,缓冲区:758977公顷。保护区因怒江(下游为缅甸的萨尔温江)、澜沧江(下游为境外的湄公河)和金沙江(下游为长江)在云南省西北部自北向南并行170余千米,故名“三江并流”。三江穿越于横断山脉的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三江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奇观。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千米,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千米。三江并流保护区包括云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高黎贡山、白马(白茫)-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云岭、老君山、老窝山8大片区组成。
三江并流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地质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保护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这一遗产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50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地质历史、古特提斯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区内地质景观以高山喀斯特地貌、高山丹霞砂岩地貌、花岗岩峰地貌、钙华沉积地貌最为特征。保护区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留下了许多证明该过程的地层、岩石、化石、构造形变、古冰川等地质遗迹。
除独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观外,这里又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三江并流保护区是全世界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10余科,1200余属,6000种以上,其中45个地方性属,2700个中国特有种。保护区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8.5%的植物是中国稀有和濒危物种。保护区内动物种类占中国动物总数的25%以上,哺乳动物173种(81个地方性种)、鸟类414种(22个地方性种)、爬行动物59种(27个地方性种)、两栖动物36种(25个地方性种)和鱼类76种(35个地方性种)。
(二)遗产旅游
保护区内不仅拥有许多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喀斯特、高山丹霞地貌、雪山、冰川、峡谷、湖泊、森林、草甸、湿地等,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古人类遗址、摩崖石刻、碑刻、石窟、古墓葬、古建筑、矿业遗址等。宗教建筑遗址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康普寿国寺、普化寺、白汉洛教堂等。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也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纽带。保护区内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回族、怒族、彝族、白族、藏族、傣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十几个民族,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文字、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汇聚区。保护区内拥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
“三江并流”区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生态复合系统。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陈锡诚,2003)。Mascari等(2009)提出的景观—遗产—文化相互作用系统,强调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三江并流保护区是以自然遗产资源而著称,保护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以,我们应该有序开展遗产地的科考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目前,威胁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质灾害和生态危机,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温室效应、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开山筑路、建筑施工、水电开发、采矿、旅游开发等。
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旅游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核心区外围适当开展地质、生态、科考、探险、登山、民俗旅游,通过旅游积累资金,从而增加自然保护方面的投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其巨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拥有辽阔的自然森林,位于怀俄明州(96%)、蒙大拿州(3%)和爱达荷州(1%)。地理坐标北纬44°27′38″,西经110°49′40″。面积为898349公顷(怀俄明州824263公顷,蒙大拿州61144公顷,爱达荷州12743公顷)。黄石国家公园含有世界已知的地热地貌的一半地貌形态,有10000多处。这里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间歇泉(有300多间歇泉,占地球上间歇泉的三分之二)。黄石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它还以拥有一些众所周知的野生生物,如灰熊、狼、野牛和马鹿而著称。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里面有一个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湖岸长达180千米。两岸峡壁险峻巍峨,其中有一段叫黄石峡谷,谷长大约24千米,深约400米,宽约500米,两侧从橙黄到橘红色的岸层色彩,绚丽多彩,“黄石公园”也由此得名。黄石公园有山峦、石林、冲蚀熔岩流、黑曜岩山等地质奇观。最独特的景观是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最有名的是老忠实喷泉。黄石公园不仅有间歇泉、温泉等地热资源,还保留了完好的生态系统,拥有森林、草原、峡谷、湖泊、瀑布和野生动物。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公园面临着各种威胁: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伐木、筑路、采矿、游人压力和新的居民聚集点对黄石国家公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了威胁。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紧靠着黄石公园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了将要开采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在2003年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黄石国家公园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被解除。
(二)遗产旅游
黄石公园主要旅游景点:黄石公园大峡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猛玛温泉(Mammoth HotSprings)、黄石湖(Yellowstone Lake)等。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热门的国家公园之一,在单一公园之中就有种类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动植物景观,是相当罕见的。游人可以看到间歇泉、温泉、峡谷、森林、湖泊、野生动物等。黄石国家公园的旅游活动包括科考、露营、钓鱼、泛舟、野生动物观察等。这些年来,自助旅游越来越盛行,公园当局颇有远见地预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充分考虑保持公园内生态的平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1937年,到访公园的游客只有50万人次左右,但是如今,年平均游客量却高达3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
黄石公园以其丰富的动植物、地热资源、间歇泉景观等闻名于世,游客到黄石的目的不仅仅是游览参观这么简单,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更好地贴近自然,丰富自己的生活。针对这点黄石公园做得相当好,他们非常重视对游客的知识普及教育。
1978年,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Canyon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地理坐标北纬36°06′03″,西经112°05′26″,占地面积493077公顷,坐落在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美国大峡谷由科罗拉多河切割开,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堪帕布高原流过,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地理奇迹之一。大峡谷全长约350千米,宽6~29千米,最大深度约1740米。大峡谷呈V字形,大体呈东西走向,东起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到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附近。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千米。大峡谷千姿百态的悬崖峭壁、奇峰异石、层峦叠嶂、光怪陆离的形态,显出大自然的苍茫迷幻。两侧谷壁呈现阶梯状,由各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叠覆而成,在沉积岩层中含有不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大峡谷的壮观景色举世无双,在阳光照耀下的大峡谷不同岩石呈现扑朔迷离而又变幻无穷的色彩。大峡谷中桧树、矮松郁郁葱葱,野花茂盛;此外,还有仙人掌、云杉、冷杉等植物。这里还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其中哺乳动物76种,鸟类299种、爬行动物和两栖类41种、鱼类16种。
(二)遗产旅游
长久以来,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一直是令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每年吸引着500万游客前往,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大峡谷的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的地质历史,尤其是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岩系,它的水平岩层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并含有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辟为国家公园。200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公园内可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地质考察、攀岩、钓鱼、空中游览和徒步旅行。此外,大峡谷国家公园耗资3000万美元建造的悬空透明玻璃观景廊桥,于2007年3月20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当地印第安部落头领和一些前宇航员成为这个新观景台接待的首批游客。每年造访大峡谷国家公园的游人多达5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著,杨林玉译,2009)。尽管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游览过大峡谷,但至今无人见过它的全貌。凭借丰富的地质奇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大峡谷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1979年,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的格罗莫讷公园位于纽芬兰岛的西海岸,地理坐标北纬49°36′45″,西经57°31′53″,占地面积180500公顷。这个公园展现了一个大陆漂移演变的罕见的例证,包括深部的洋壳和裸露地表的地幔岩石。近代的冰川活动形成一些蔚为壮观的景观,包括海岸低地、高山台地、峡湾、冰河谷、陡崖、瀑布和许多原始状态的湖泊。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不仅有奇特而绚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许许多多特殊的地质现象。这些地质现象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孙克勤,2008)。
6亿年前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体的,但是已经逐渐开始分离,同时岩浆从地壳下喷涌而出,填满了两块大陆间的空隙。现在,在格罗莫讷地区西小溪湖的悬崖上可以看到已经凝固的岩浆。5.7亿年到4.2亿年以前,这个公园的位置是两块大陆之间被称为亚派图斯海的大洋。到4.6亿年前,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被挤压到一起,阿巴拉契亚山脉升起,填满了亚派图斯海,亚派图斯海消亡了。一部分大洋地壳与地幔板块向东移动并升起成为陆地的表面。地表又经过多年冰川的地质作用,改造了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壮观的地质景观。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特征。多样的地形给动、植物提供了各种栖息地,这里的野生生物包括陆地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植物等。
格罗斯莫讷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板块构造学的很好的实例教科书。地球的表面在整个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分裂,这种碰撞与分裂导致地球上的海洋形成和消亡。
(二)遗产旅游
纽芬兰省位于加拿大东北部,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它是加拿大最新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该国的第十大省。该省面积共有405720平方千米,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湖泊和山岭。因为临近大海,所以这里的居民多半都以捕鱼为生。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MorneNationalPark)是纽芬兰省的著名公园之一。该公园主要因它特有的史前风光、火山喷发形成的壮丽景观而著称。在公园内的格罗莫讷山(Gros Morne Mountain)是纽芬兰省的第二大高山。格罗斯莫讷地区的景色被认为是加拿大东部最引人入胜的,这里有高耸的山脊与陡峭的大悬崖、海岸沼泽与高地苔原,多变的海滩与湖泊。然而这个地区之所以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这里独特而且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是由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为游人们提供了徒步旅行、户外野营、科考探险的娱乐项目。游人可以通过格罗莫讷国家公园的实地考察,了解大陆漂移说对地球发展历史的作用和影响。人们还可以观赏到种类繁多的珍奇野生动物。喜好水上运动的人们,还可以在此一边划船一边赏景,高耸嶙峋的悬崖、蜿蜒狭长的峡湾以及壮观湍急的瀑布。从海港到沙滩,还有众多建造别致的小渔村。
1987年,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由班夫、贾斯珀、库特奈和约霍国家公园,以及罗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伯省立公园组成,地理坐标北纬51°25′29″,西经116°28′47″,占地面积2306884公顷。公园遍布着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高山景观。著名的伯吉斯页岩化石遗址里的软体海洋动物化石也在这里被发现。
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山峰、冰河、湖泊、瀑布、峡谷、溶洞等。多姿多彩的地貌和风光旖旎的景观栖息着许多野生生物。在班夫和贾斯珀两处公园就有约996种维管植物被记录。公园里还有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等。1909年发现于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中寒武统的伯吉斯页岩动物群,该动物群距今约5.15亿年,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被认为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化石。
落基山最初为巨大的地槽地区,到白垩纪初期还只是浅海,第三纪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岗岩山系;第四纪时,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再加长期的地壳变动,逐渐形成落基山的现状。庞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围很大,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南北各部分差异较为明显,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这里的山体多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埃尔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脉中的最高点。高耸入云的山峰此起彼伏,在云雾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顶终年覆盖积雪,形成奇特异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壮观。
(二)遗产旅游
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脉,有无数风景美丽的山岳、河流及湖泊,在这里,夏天可以露营、钓鱼,冬天可以滑雪、溜冰,一年四季适宜旅游。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伯吉斯页岩动物化石已成为研究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一个重要窗口,游客通过考察化石遗址,领略生物演化的奥秘。班夫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建于1885年。班夫国家公园旅游项目包括徒步、露营、攀岩、滑雪等。公园管理局要求使用露营场所、加拿大棚屋俱乐部和其他设施的人购买野外许可证,并要求保护这些地区的环境。在班夫国家公园游人可以观赏到野牛。班夫镇成立于1883年,是班夫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中心,也是文化活动中心。班夫是一些文化机构的所在地,这里拥有许多博物馆。班夫镇上开辟有艺术中心,每年入夏,有众多印第安人在这里搭起帐篷和舞台,穿上民族服装,向游客表演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
贾斯珀国家公园是加拿大著名高山国家公园之一,包括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这里的户外活动包括徒步、钓鱼、野生动物观察、漂流等。
1984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0年扩展。
六、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
(一)遗产特征
英国的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安特林高原(Antrimplateau)边缘海岸玄武岩悬崖的山脚下,地理坐标北纬55°15′00″,西经6°29′07″,占地面积70公顷。它由大约40000巨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组成,从大海中伸出来。这一奇观就如同传说中的巨人跨过海峡到达苏格兰。300多年来,对这些岩石及岩层的地质学研究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表明这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在第三纪(大约50百万年~60百万年前)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现代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其构造,揭开了“巨人之路”之谜。“巨人之路”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的玄武岩。白垩纪末,北大西洋开始裂开,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分离,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北大西洋开始持续地分裂和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扩张的中心,也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的岩浆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一股股玄武岩熔流涌出地面,覆盖着大片地域,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结晶,形成六边或四边、五边形的棱柱,通常称为“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
(二)遗产旅游
山依海势,海借山景,形成了这条自然的台阶石道,拾级而上,海天一色。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和地球科学研究的界限。“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是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英国的巨人之路及其海岸,近40000多根这种玄武石柱不规则地排列起来,绵延6千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巨人之路是这条海岸线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气势磅礴。石柱不断受海浪的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根据2008年1月英国皇后学院的一份报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巨人之路这一世界遗产正在面临威胁。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1米,而更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海浪和风暴将更加猛烈地袭击巨人之路,预测在2050年到2080年,巨人石道上的石块将变得更加陡峭,到22世纪初,人们将难以见到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独特景观。
1986年,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一)遗产特征
萨多纳地质构造带位于瑞士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6°55′00″,东经9°15′00″,这一区域覆盖了32850公顷的山地,其中包括7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该地区展现了大陆碰撞形成造山运动的突出范例,构造运动在这里形成了极好地质剖面。自18世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处重要的地质科学遗址。
(二)遗产旅游
自18世纪末,这条长约35千米,宽约25千米的地表岩层带,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并且激励了很多旅游爱好者前来造访。今天,萨多纳地质构造区是瑞士重要的研究基地和自然景观旅游点。在这里,人们惊奇地看到了欧非大陆板块相互冲撞的结果,几十千米长的古老岩石层被叠加到较年轻的山脉上,是地质构造的最好见证。
2008年,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
(一)遗产特征
澳大利亚麦夸里岛(长34千米,宽5千米)是位于南大洋的一个海岛,距塔斯马尼亚(Tasmania)东南部150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54°35′41″,东经158°53′44″E,占地面积12785公顷。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交汇,使得海底的麦夸里脊的最高部分隆升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现在的麦夸里岛。麦夸里岛是一处重要的地质保护意义遗址,是地球上唯一一处从地幔(海底以下6千米深处)开始向上运动而露出海平面的岩石,这些独特的岩石包括枕状玄武岩和其他喷出岩。
(二)遗产旅游
麦夸里岛公园堪称是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国家公园之一。麦夸里岛公园以其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海洋资源、陆地资源以及考古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由于这个岛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特点,而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色。这里是唯一的一处从海洋深处逐渐升出海平面的岛屿。这里的地质景观是板块运动的最好见证。此外,大量的土著人艺术遗址不仅代表了罕见的艺术成就,同时表明数千年来人类交往的辉煌成就。
1997年,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
(一)遗产特征
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位于西北省和自由邦省境内,距离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西南方约12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26°51′36″,东经27°15′36″,占地面积30000公顷。弗里德堡陨石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23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它的半径为190千米,也是面积最大和撞击最深的陨石坑。弗里德堡陨石坑证明了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能量释放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毁灭性的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它还包括了主要的演化事件。它提供了地球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对了解地球演变至关重要。尽管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历史意义重大,但是也导致受撞击最严重的遗址证据的消失。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仅存的一处提供关于陨石坑的完整地质概况的遗址。
(二)遗产旅游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他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弗里德堡陨石坑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探索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演化提供了证据。游人通过参观弗里德堡陨石坑,真正感受到“宇宙事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认识地质事件、宇宙(地外)事件和地内事件对地球的威胁。
宇宙事件是陨击、慧击、超新星爆发及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的总称。人们对宇宙事件的探索是与研究恐龙突然绝灭联系着的。恐龙为什么突然在白垩纪末消失了?单用地球本身原因(如生态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火山喷发或古地磁极性反转等)不能得到合理解释。恐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脊椎动物,它们突然灭绝的谜团看来已经被慢慢地揭开。原因可能是因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冲击地球引起了气候变化和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撞击的影响是大量岩石粉末进入地球大气圈,快速分布到全球并在大气圈中扩散,撞击的碎片纷纷散落,不仅引起强烈地震、海啸、大洪水和大火灾,而且尘埃带来了黑暗,抑制了光合作用,因而破坏了食物链,直接和间接地导致许多动物物种灭绝,其中包括恐龙的灭绝。
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弗里德堡陨石坑的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地区的科学价值,并遵循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对这一地区进行更好地保护。2003年,南非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南非自由邦省旅游局官方中文网站开通:http://www.lvyou168.cn/travel/za/FSTA/。
2005年,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I.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举例说明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性因素,有关研究表明,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行为是其对资源感应效用的函数,由此使得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具有鲜明的资源指向性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CB/T18972-2003)”以及“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CBiTl7775-2003)”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例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不断提升的演变历程。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来说,20世纪80年代,旅游者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古迹景观的观赏性游览,集中在对国内几大风景名胜地(如桂林山水、长城、兵马俑等)的旅游上,旅游资源构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要素。20世纪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经验的增加,我国旅游消费者除了传统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外,开始关注于更多类型的景观,比如水域风光、地文景观、极地景观、沙漠景观、草原景观等,对生态旅游也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同时许多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如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等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消费不再是统一低层次的消费,呈现初级的市场细分状态,其中高层旅游消费者从纯粹的观光型旅游转化成度假型休闲,中层旅游者则需要更广泛的旅游产品,而低层旅游消费者绝大部分是观光旅游。总体上来说,我国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弱,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日益凸显其精细化和特色化,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休学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越做越精,满足了不同旅游主体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旅游业发展对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也逐渐减弱。并且,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层次在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到了景点就拍照”的旅游模式,而是在寻求旅游过程中一种或多种体验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完整经历。
J.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景观特色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广泛性:旅游资源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我们在前面讲旅游资源分类时,已经从不同角度罗列了它的类型,其中既有看得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实物,又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验感受的风俗民情、传说典故。有古代的,也有现实的和新生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它们从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都市,有的在乡村。总之,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它们的“形迹”。
(二)时代性: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的现象可以做为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做为旅游资源,同一种东西,却有两种不同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如赌场、妓院,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吸引游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又如有的革命纪念地,象德国法西斯屠杀爱国人士的集中营、万人坑,在当时是杀人场,在今天是人们凭吊革命先烈的纪念馆,是法西斯罪行的有力罪证。还有封建时代的宫阙,过去是皇家贵族淫乐的巢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出入,现在却成了人民游乐观览的地方,成了控诉封建统治者血腥镇压人民的教育阵地。类似这样变化的例子很多,说明旅游资源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时代性的差异。
(三)变异性:旅游资源还有变异性的特点。所谓变异性,就是它产生时并非具有旅游的属性,后来因某种原因,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旅游资源。相对于它初生的用途,发生本质的变异。这种例子也多得很。如名人故居,在主人还未变为名家时,他的住宅不过为几间普通的房子,后来他成了名人,房子也变为旅游资源。房子前后并未变,变化的是房子的不同性质的用途。又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圣伦斯火山,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喷出的1400亿立方英尺的火山灰、石(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500多倍),给附近造成近百人的死亡和失踪,全部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巡察了灾区之后说:“从长远观点看来,火山爆发将会使人们对它产生巨大的科学兴趣,甚至使这个地区变成旅游区,……可能成为一个可与大峡谷比美的游客吸引地”。可见,火山也会变成一座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再如我国1976年唐山——丰润大地震,从性质上讲,这是一次大灾难,使几十万人民死亡,造成的财产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可是,震后许多地方保留的现场遗址,却成了人们参观和科学考察的基地。唐山冶金设计院有座四层楼房,受猛烈的地震破坏,上两层被甩在楼侧空地上,整整齐齐地耸立在那里。这种奇怪的地震破坏现场,深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科学研究者。从旅游角度看,它原为非旅游资源的普通楼房建筑,后来只因地震破坏,出奇不意地变成了旅游资源,这种变异差别多大啊。
(四)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如北欧挪威海岸,有许多伸入内陆的峡江景观,地中海沿岸有“三S”景观,非洲东部有“天然动物园”景观,中国西南有大面积岩溶地貌景观,长江中下游有水乡景观,热带海岸有红树林景观,这些都是大尺度自然景观。地域继续缩小,还有中、小尺度景观。这里地方特色就更浓郁,如四川盆地的方山景观,江南丘陵的红层和丹霞景观,罗布泊滨区的雅丹景观,柴达木的盐湖和风蚀地貌景观,云南元谋盆地的土林景观,黑龙江五大莲池的熔岩火山景观等等。民族特色的景观也有大、中、小尺度的区别,大者象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样超级民族区内的景观特色。如中国的园林、庙观、古建筑(亭、台、楼、榭……)等在世界很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小范围的民族景观,主要指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赛山歌,高山族的杵舞等,民族风情十分浓厚,富有巨大的吸引性。从世界而言,这种异族风情、异国情调更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总之,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都是具有地域活动局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形成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在地域上的差异变化十分鲜明。
(五)交叉性:旅游资源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同一地区多种类型的交错分布。世界上的主要旅游地区,几乎都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叉分布的综合体。自然和人文诸景观要素又往往在互相联系和制约的环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着。很少存在孤立的、与周围其它景观要素互不联系的单一景象。从大尺度景观类型而言,任何人文旅游资源总是发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观赏价值也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南方地区开展滑冰运动,就比北方地区少,而北方地区搞游乐设施,在冬半年会长时间地处于淡季状态。这种情况都是与气候条件分不开。反过来,自然旅游环境亦需要人工的规划、建设和开发,需要人文经济景观和条件的配合。如交通路线、旅馆设施以及一些人工景观建筑的点缀。没有这些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也不能获得更高级的发展。其实,这种旅游资源的交叉性,对一个风景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游人的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出游大多数都想看到更多的景观类型。所以旅游资源的交叉性,更能适应游人的观景要求,是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旅游区开发的优势所在。
(六)永续性:综观旅游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使用的价值。尽管有部分旅游资源,如狩猎、垂钓、采集、购物、品尝风味等,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游客消耗掉的,如参观展览、泛舟、滑冰、海水浴、太阳浴等,都具有永续使用的特点。对于这些旅游资源,游人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旅游资源的永续性,正是形成旅游业投资小、收益大、利用时间长等优点的基本原因。但是,旅游资源也有一个保护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地方风格的保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才能使这种资源的永续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七)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是由纬度和地势、气候、日、月运动等因素决定的。纬度的高度,使地面获得的热量出现了差异。高纬度地带,太阳高度角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少,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严寒而漫长的冬季,使河湖封冻,树叶枯落,以绿色旅游为内容的观光业出现淡季,而以滑雪、滑冰为内容的体育旅游进入旺季。除了地理纬度的因素外,地势的高低、坡向等,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景观发生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高山峡谷区,即使在适于旅游的旺季,也会出现从山麓至山顶的景观四季变化。总之,这种自然景观的季节性变化使旅游业出现了淡季旺季。比如钱塘观潮,因日、月起潮力的变化和杭州湾口的喇叭状构造,使最大的涌潮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几日,观潮者若错过“潮生日”,就不能看到有“天下壮观无”之称的钱塘秋潮胜景。又如北京香山红叶观赏,也出现在秋天很短一个时间,错过这个机会,红叶景象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八)增智性:旅游资源一般具有文化属性。游人通过游览、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智力,启迪美感,是人类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西安碑林是研究古代书法的理想地方;伦敦蜡人馆是研究美术绘画的场所;北京圆明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