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旅游业
1. 急求: 浅谈后奥运时代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求大虾们给点指导意见或者资料、一点头绪也没有啊
体育旅游业好
2. 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有什么战略启示
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的影响2007-03-13 18:04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给举办国在建筑、交通、市容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但奥运经济的第一受益者首先是旅游业。从历届奥运举办城市的经验来看,通过周密地推广“奥运—旅游”计划,奥运会可以带来旅游业的实质性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可从奥运申办成功之日起一直持续到奥运会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巴塞罗那的旅游业时常疲软,其收入只占到GDP的1-2%。而受举办奥运会的影响,1994年巴塞罗那入境游客增加了4.25%,而奥运会10年后的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游客人次数增加了500%。巴塞罗那在旅游目的城市地排名中的变化也体现了这次成功的奥运会旅游业效应:1992年前巴塞罗那在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排名是16位,到1993年已经跃居到第3位。
在悉尼奥运会举办时,澳大利亚的入境游客创历史纪录,达到4931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奥运后三个月内,入境旅游增长15%,并增加了3.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在奥运后的2年里,由于受到2001年的9·11事件影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但依然比举办奥运会前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最高的年份——1999年——增长了约8%。悉尼奥运会后最突出的收益,就是会展旅游的持续增长。自1993年悉尼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澳大利亚在国际会议市场的排名也直线上升。按会议数量计算,1999年澳大利亚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7。到了2000年排名上升至第4,超过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目的地。2000年悉尼列第5位,2001年上升到了第2位。由于这种会议旅游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澳大利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1990年,会议、商务旅游仅占国内游的15%。2001年,会议、商务旅游一举占到了20%,提高了5%。
根据对巴塞罗那及悉尼奥运对举办国旅游业影响的简单分析,再结合我国自身的现有情况,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旅游环境,树立国际旅游大都市良好形象
2008奥运会北京将作为主办国迎来各国的体育健儿,于此同时北京也将接待大量的各国政府,媒体及游客。主办国北京将接受他们来自全方面的检查。一踏入北京他们将感受到东方古国的热情、活力、魅力。古老的国家以此再次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同时奥运精神将在这里绽放。北京的各项旅游设施将受到全面检查。
2、旅游人数将会大量的增加
奥运会期间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工作人员及记者。除此之外,必有大量的支持者和海外观众。可以看出,奥运会可以为主办国带来大量的客源(以上所述人员均会停留至少超过一晚),因此会给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奥运会所产生的短期经济效益。过去几届奥运会期间,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分别接待了入境游客23万人次、22万人次、30万人次、29万人次。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除了数万名运动员、官员、以及120000多名记者外,在奥运会短短的16天时间里,悉尼史无前例的接待了100多万人次,其中比赛时间共接待外国游客50万人次。澳大利亚旅游部的资料显示,2000年澳大利亚的游客量增加了11%,而同年9月份悉尼的游客量增加了15%,在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游客中有88%为奥运会的回头客。
3、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日趋完善,丰富和多样
奥运会不仅带给我们了全球最顶级的赛事,也带来了奥运经济这个新的经济产业。因此作为奥运第一受益人的旅游产业更是如此。 从宏观上来看,由于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增加,相应的就会带动旅游供给增加,以赚取增加的旅游收入。从规模上讲,旅游业将得到巨大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旅游者的消费结构会呈现出多层次的非单一结构特点。通常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要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景点游览、购物、娱乐等消费,这些环节纵向组成了旅游的相关产业链。旅游者的显著增加,带来的是大量的外汇和国内货币的流通。旅游收入分配到各个消费环节,必定促进各环节质量和数量的提高,这样也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旅游需求;反过来各个环节的完善,如娱乐设施的扩建和娱乐项目的丰富,本身会增加我国旅游业的亮点,这也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奠定了基础。
4、提升经营品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主办国的各项硬件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应看到其软件的不足。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北京旅游业已经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北京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经营品质和服务质量仍存在一定差距。奥运会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国际旅游商进入北京旅游市场,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严谨的管理模式,将有力地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奥运服务接待的需要,也是北京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5、积极拉动当地及周边旅游快速发展
每届奥运会不光会带动主办国的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也会带来整片区域旅游的快速增长。如都灵冬奥会他不仅让德国都灵的冬季旅游大受欢迎也带动了整个北欧的冬季旅游。北京奥运会在此也做了详细的考虑,才会将马术移至香港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会是奥运会这么简单,它带来的将是香港旅游的另一片天空。同时亚洲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神秘的东方一直是外国游客向往的地方,奥运会又在此举办他所带来的旅游发展也将会是空前的。同时,对国内一些对体育并不十分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这些人将会选择北京以外的目的地,这势必增加国内其它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量。 总之,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明显的,将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 奥运会对其举办国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奥运会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的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0/0一如%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保守估测,在筹备奥运会的七年中,来北京的游客每年将增加2既,到2的8年奥运会期间,将可增加四十余万外国游客,加上港澳台游客,将可能突破60万人次。外国游客的巨幅增加,不仅扩大了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国内旅游者的体育参与意识。奥运会同时给各领域带来巨大的机遇,奥运旅游业无疑是奥运经济中的重头戏。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因成功申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1994一2004年,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海外游客每年增加132万人,本地游客增加17.4万人,新增加的旅游生意为澳大利亚赚取30亿澳元的外汇。奥运会对GDP的经济效应以收人的种类用乘数计算,其中投资收入乘数效应为1.8,组织收人为1.2,旅游收入为1.5。纵观近二十年的历届奥运会,翻门会发现一个规律,即外国旅游者的人数是参赛人数的25一40倍;参赛人数扩大,外国旅游者也以较大的幅度增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景应该更加广阔。
其次,奥运旅游对相关产业带来了积极影响。据近二十年来奥运会承办城市的经验,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一般是十年的效应,也就是前七年后三年。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奥运旅游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受益是非常明显的,交通、住宿和餐饮是最大的底家。2008年奥运会将带动中国首都的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在交通方面,尽管北京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是一流的,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远。旅游前行、交通开道,因此,北京的交通需要进行刻一步
建设,以适应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在住宿方面,奥运会也会促使北京发生巨变,目前北京星级饭店加上公寓有458家,其中二星级饭店有181家,一星级饭店朽家,到加佣年预计需要800家星级饭店。举办奥运对餐饮业的促进也是惊人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奥运村每天要运进食品种匆肠种,重量边酬3和屯,仅鸡蛋习匕习万个,牛肉53吨,高质量的蔬菜、水果需求不断增长。
再次,奥运旅游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为游客2008奥运套对我国体育养游离发展的影响研究市场透祝拐男毛漪、派住、食购、婿综刽幽削的孩同油集绷及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带动相关行业5个人就业。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初步确定,未来十年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七十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三百五十万人左右,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人员多的重要产业。
最后,奥运旅游的国际形象效应。奥运旅游还会对承办地的形象塑造产生积极效应,这是展览、会议、演出及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举办国从筹办到举办奥运会举办期间,举办地无一例外的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巨大的聚焦效应使奥运会成为举办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巨大的、最佳的传播载体。举办期间,超过1万名记者的大强度、高密度采访报道,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宜传报道活动,其规模无与伦比,价值难以估量,方式最为自然,影响极为深远。数据表明,2献啤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Austr碰aBrand)效益超前10年,极大地提升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对澳大利亚人境旅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从专业角度论述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发展有着怎样的带动作用及历史意义 从政治 经济 文化 形象四个方面来讲都有影响 政治 是融入也是接 时隔8年,中国终于获得了主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机会,成为有史以来亚洲第三个操办这一全球盛会的国家。如果说1964年的日本和1988年的韩国由于在各自首都成功主办奥运会而加快了它们跻身世界“发达”强国之列的步伐,那么,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将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强大、辉煌和朝气的绝好机会。同时,这次奥运会又将是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管理经营、民众素质、技术水平、环境卫生以及体育竞争力的一次综合检阅。无论经济上是赚是赔,北京奥运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带来巨大的荣耀和难以计量的收益。除了一眼可见的新商机,新消费,新投资等等外,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影响在于:这标志着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接纳中国。 加入世贸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大跃进,主办奥运会则是更具象征性意义的事件。中国在入世贸时接受的条件和主办奥运会的广泛承诺将给中国的自身改革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推动力。中国与世界接轨将会加快脚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以及13亿中国人的自信都会因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而大为提高。 中国国内对奥运的热情之高反映了国人渴望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烈企盼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中国发展兴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事实。这都是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保障。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奥运会只是一个国际体育大聚会,办了奥运会并不等于实现了现代化;争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并不等于解决了中国的所有外交难题。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等还是需要艰苦长期的多方努力。 中国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变革亟待展开,推动经济继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欢庆之余,中国能否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减少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过程中的震荡,将是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否取得充分收益的关键。 经济 冷静对待游戏规则 2001年7月13日夜,所有中国人的家都应该贴上红色双喜字,欢庆中国双喜临门: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人逢喜事精神爽;双喜临门之际,需要我们以更高的境界面对历史和未来。 从上次申办到今天,8年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两倍半,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众所周知,申奥是对一国经济实力的考量。 奥运会以往大多在经济发达国家举办,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举办屈指可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刚刚从战争破坏中恢复。1964年,在东京举办了奥运会。不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会。随后,它加入了“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我们从中是否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办奥运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建立一个和平与美好的世界,是奥运的宗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面对申奥成功,迎接入世在即,欢庆双喜临门之后更需多一些冷静。中国人着眼于未来的应该是如何参加竞赛和参与竞争。 在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5年历程中,我们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要遵守游戏规则。参加体育竞赛,参与经济竞争,都必须遵守规则(包括标准)。实践它们,既需要法律约束,也需要道德规范,更需要体制创新。申奥成功,入世在即,说明世界信任我们。不负众望的中国人更应该在遵守规则和标准方面下功夫。 北京申奥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我们的行为应该如何体现这个“新”字?答案是走在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前列。 人类在经过20世纪物质财富飞速扩大之后终于觉悟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把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首位,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举办奥运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个法宝同样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核心因素。 (侯若石国际经济问题专家) 文化 东方价值在此辉煌 申办奥运的成功无疑是21世纪初叶中国的盛事,它将为中国文化的新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对于“奥运”的追求一直贯穿于上个世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成为中国现代化雄壮史诗的不可或缺的篇章。对于“奥运”的期望,一方面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寄托了中国人对于标志国家富强的象征的渴望;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人寻求世界的了解和寻求了解世界的愿望的体现。渴望成为世界平等一员,渴望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奥运”在中国核心价值。 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必将产生中国“奥运文化”,它一方面是20世纪中国人对于奥运的渴望与追求的延续;另一方面,也会为奥运添加来自古老东方的智慧和文化的新因素。这首先可以加快中国向世界文化的开放,促进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其中包括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全球意识的增强、中国的开放程度和对于人类共同文化精华接受程度的增强等等。其次,中国“奥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为古老中国文化和东方文明在21世纪的复兴奠定基础,成为这一复兴的最为明确的生长点。这当然是中国古老的人文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是东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再发现。人们经常谈论“东方文化的复兴”等等话题,这一复兴的最为明确的标志就是奥运及中国“奥运文化”。我们应该借助中国“奥运文化”,借助体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了解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和寻求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愿,了解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理念的真谛,了解经历百年沧桑的东方文化的神韵。这对于改变一些媒体和人群中流行的对于中国的扭曲、刻板和片面的形象具有巨大意义。在期待中的这次奥运会整整一个世纪以前,1908年8月,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先驱者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其中表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期望:“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他的期望在一百年后变成现实。 形象 了解中国尊重中国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梦想。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好处很多,如增加国际贸易的机会,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做免费广告,增加旅游收入等等。不过,在我看来,对中国最大的好处在于,在奥运期间,大量媒体的集中报道,必将使全世界集中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一步尊重中国,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在国外,往往有许多在国内时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感受。其中之一就是觉得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特别少,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知识非常有限。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少,而且有限的报道也大多使中国人不会感到高兴。比如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很少见到有关中国的消息,笔者唯一见过的是有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增加的报道,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负责(这是不符实情的,西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中国,能源等物资消耗量远远高于中国)。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几乎每天都至少有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有时候还可能多一些。可惜的是,这些报道也往往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有时候还不乏歪曲性报道,起很坏的误导作用。比如《纽约时报》网上各国资料库里,中国的地图并不包括台湾,而台湾则居然作为一个国家列在资料库里。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但凡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都会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纽约时报》的资料库,很可能被当作事实,从而对中国产生误解。 这说明,国际上对中国不仅认识不足,而且有限的认识里还有许多误解。最近若干年里中美之间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矛盾乃至摩擦,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利益是一个方面,美国人对中国认识不足、存在着误解,可以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各样的交往,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消除误解,有利于改善国家间关系,这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尊重中国。
5. 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会对中国旅游业带来哪些影响
1.旅游业:
奥运将带来大量的游客,使得旅游业迅速发展,当然奥运结束后旅游业也基本上会回到原地.
2.酒店\餐饮业
短期内大量游客的增加将意味城市原有的服务业供应格局将被打破,更多的消费者会吸引更多新的商家前来淘金,但是奥运结束后游客减少,相关的服务业也会供大于求,导致住宿与餐饮业迅速衰退.
3.零售业.
同理,大量的游客可以带动大量的消费,而购物则是消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4.建筑业.
奥运会将在短期内促进城市发展,除了奥运场馆和附属设施以外,由于奥运效应带来的商业机会,会在短期内有更多新的商家为建筑业提供能多的机会和原材料需求.这种需求将远超过平时所能供应的能力,所以需求增长之后,建筑业也会更快地膨胀.但是08以后,奥运结束导致了第三产业的有限衰退,建筑业也会随之衰退,而且我国连续几十年高速发展,估计08以后也会进入缓行期,所以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5.广告业
由于具有消费能力游客增多,带动社会短期内膨胀式的发展,广告业则首先受惠.但是随着奥运过后各个行业的衰退,广告业也难以合理负荷,最终导致衰退.
6.职业运动员.
现在体育总局的态度已经让人不可理喻,为了08奥运获得更多的金牌,更改了国内许多现有的体育项目的运作方式,就好像"过了08就不体育了"一样,篮球排球联赛均减半,在08之前绝大多数不能进入国家队的职业运动员都失去了联赛等的竞技机会,如果这样下去,即使过了08年,想要让职业运动员的比赛模式回到现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
7.体育等周边产品
奥运将会把体育相关产品推向一个高峰期,而为奥运而赶制的产品也将大量囤积,如果一旦生产过剩,就会导致奥运之后的大幅度降价,该方面的市场也将重新洗牌.而且根据第6点所述,职业运动员无法建立更广泛的影响力,运动类品牌的赞助将减少,全国在奥运的狂热期后将会进入冷静期,这段时间内体育类产品的销售将创新低.另外,现在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不稳定,很有可能在08之后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更会导致各种民用行业的衰
6.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毕业论文也来这找呀,呵呵。。。恐怕你这个问题很难得到最佳答案了
给你提供一个思路,仅此而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奥运对旅游业的促进:外国人来到中国促进旅游消费,旅游是个产业,因为旅游可以带动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特色商品售卖,交通等等;另外就是外国人通过旅游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奥运对旅游业的影响:迎奥运,各地著名景点修缮,特别是北京,几乎所有著名景点都在不同程度的修缮,影响了现在的参观;另一个就是价格问题,景区门票,娱乐,住宿都是成倍的上涨,可能这对其他国家的消费水平来说,涨后的价格也很合理,但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又是怎么样的?
3.旅游业内及因旅游带动其他行业的业人人士的看法。。。。
有问题,网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