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文化事象

旅游文化事象

发布时间: 2020-11-26 22:45:07

① 山东重点旅游资源及民风民俗介绍

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日志原文: http://houluhao.blog.sohu.com/118474011.html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2007-05-25 12:42:32 李东成 (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3]温锦英给民俗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前述诸位学者对民俗旅游界定,虽然有的比较宽泛,有的过于细致和繁琐,但大多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基础的一项旅游活动。笔者认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成为一项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广阔的旅游活动,主要在与其资源主体——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强烈的传承性,内容贴近民间,形式生动活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界定民俗旅游的立足点;除此之外,理论上的探讨还需结合当代民俗旅游的开发实践。因此,界定民俗旅游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民俗旅游的资源主体,其次应表述其属性和基本特征,还要结合民俗旅游开发实践指明其形式。 参照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把民俗旅游界定如下: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新兴旅游活动。常见的游览形式有认知民俗事象、参观民俗建筑(包括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和民俗主题公园等)、参与节庆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和参访家庭等。 (三)民俗旅游的分类 对应民俗的分类,陶思炎依据民俗范畴,表现空间、产品性质、服务功能等为标准对民俗旅游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划分。他以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旅游范畴为标准,将民俗旅游产品划分为物态、动态、心态、语态等民俗旅游类型;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5]但现实中的民俗旅游活动与理论上的探讨稍有差异,比如心态、语态等民俗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旅游类型。王德刚把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品牌经营模式、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6]这6种模式在山东均有分布,且比较切合中国民俗旅游的实践。笔者依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及其现状,把山东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以下6种: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下文将结合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对此分别详述。

② 开发名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有什么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③ 简述我国西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您好,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
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
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
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
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
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
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
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
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
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
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④ 民俗歌舞文化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有何见解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业化等。强调在保护中开发,结果是既开发不好也保护不了,强调在开发中保护,结果是只开发不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与旅游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经济开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问题,有效解决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2005年9月25日在贵阳花溪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旅游局的领导,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有关专家,贵州单一民族研究学会的代表共80余人。与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采取专家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活跃研讨会的气氛,多角度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献计献策。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若干误区
l、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总的家底不清楚,许多搞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专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什么是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应该严格禁止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弄懂。3、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所谓市场运作。这是商人的智慧,在这种商人的智慧中,不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保护,只要政府给他特许权,只要可能,都可以进行交易。4、为了旅游开发,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民族文化事象乱取名字,乱作所谓商品性的解释,把这种包装称为所谓的“创意”。5、伪民俗现象严重。有几种表现:第一,是基层的文化人从根源上制造出伪民俗。第二,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础上“瞎编”的伪民俗。第三是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第四,是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等。6、掠夺性开发。一个地方“热”了,旅游团队一来,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后走了。一个旅游过程完成,村民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这场“生意”的资本投进去,与旅游组织“合伙”做这场“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这场“生意”的基本本钱,但村民们却拿不到利润的10%,可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掠夺。7、扶贫性开发。有时侯,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打着“扶贫"的旗号来进行的,看某个地方穷途末路,没什么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基础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性认识。结果是“自己热闹”一阵完事,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8、干涉性开发。在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多地干涉当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进行和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9、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质,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开发什么,不能开发什么,自然也就理不顺正常的开发与保护 的关系。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l、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法律保护体系。2、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保护面较宽,有17个方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成为圈地式的保护,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3、生态民俗文化区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特征不突出。4、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与发展相冲突。5、民俗民间习惯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仅对社区内的人起制约作用,对社区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约作用。6、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开发者、管理者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知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是想当然。
(三)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l、古雅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3、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

⑤ 旅游开发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

(一)民族风情的同化

民族风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可以说,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它对当地的土著文化也有一种强烈的侵蚀作用,当地土著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学习到此来旅游的人,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土著人就会慢慢忘记自己原有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在我国小数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有着大量淳朴民风和古老习俗的少数民族居住地,随着旅游者的大批到来,少数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衣食住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栏式建筑,竹木构架,茅草盖顶,上人下畜的民族风格建筑为现代砖混建筑取代;青石板铺的街道和吊脚楼也慢慢地被柏油路和水泥房代替等。

(二)民俗风情的淡化

传统的优良习俗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被淡化。尤其是纯朴的民风,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腐蚀下,更是很容易“江河日下”。而这些纯朴的民风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如长期保留明代风情习俗的河北省沫水县野三坡,刚刚开始发展旅游的时候呈现了村民好客的淳朴的民风。但在现在,野三坡的淳朴民风已消失,经过数年外来旅游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野三坡的传统民俗民风在退化,原来的“三破服”仅作为接待用服,乡邻关系由紧密出现了疏远,经济意识增强了而淳朴民风却削弱了。类似于这一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民族风情虚假、庸俗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文明的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是可以傲视的,但是,这些传承着古老文明的民俗风情被不良的开发所扭曲,用一些低级庸俗的“假民俗”、“假风情”所取代,很多地方充斥着“牛鬼蛇神”,恶俗不堪!

如各地都喜欢拿猪八戒、孙悟空给景区编故事——有人戏称全国人造景点就是一部《西游记》。说明人造的冒充风情民俗的所谓旅游景点其虚假庸俗,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四)民俗风情商品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是有传统的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是有一定讲究的,也唯有这些讲究,才真正体现民俗文化的的深刻内涵,但是,由于某些开发商的短期化行为,致使这些讲究全部符合赚钱规律,完全破坏了其真实的内涵,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只要消费者需要就上演,民俗风情完全被商品化了。而这种做法的严重后果就是消费者最终将拒绝这些低俗东西。全国去多低俗的民俗景观被游客淘汰,经营者破产正是这一恶果的体现。

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风情民俗的传承与变异问题。必须强调,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但现在不合理的开发和不注重传承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变异。

⑥ Chon K S. 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J].The Tourist Review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1.1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1.2旅游形象感知的类型研究
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Fakeye和Crompto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8个类型[39]。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Echtner和Ritchie为了构建更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的评估起了很大作用[41]。
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运用了Russel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所不同或改变。
1.3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研究
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50]。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Lue、Crompton和Ste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Seyhmus和Ken发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尽管大量研究都认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影响着旅游行为选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Joseph和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
1.4旅游感知形象的营销管理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对潜在旅游者的有效促销与引导,目的地管理应为旅游目标客源市场提供特殊、长期、有效、有吸引力的旅游感知形象[60,61]。Kotler和Barich认为旅游感知形象应建立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益、价值的预先假设基础之上[62]。Sheth,Newman,Gross建立了旅游感知形象的市场选择消费模型,包括功能、社会、情感、认知、环境等多维消费营销管理的价值研究[63]。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出游率不断提高[64-67],Ercan and Sevil认为旅游市场营销者、广告宣传者和旅游目的地促销者,应注意旅游营销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68]。Butler根据游客需求周期理论,认为新型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市场营销可能会过度吸引游客,当供给方需求的推动力增加时,超过了目的地承载力的临界线,旅游者就会不再选择这个旅游目的地[69]。Gartner依据Gartner and Hunt的研究数据,运用了多层面的尺度分析,以帮助市场营销者确定更为有效的旅游市场细分[70]。
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营销不但要充分了解旅游者心目中的感知旅游形象,而且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了解,目的地营销人员应充分了解自身与竞争者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拓展旅游市场定位战略[71,72]。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是旅游者心目中对旅游目的地树立与众不同旅游形象的感知过程[73-75]。拓展旅游战略定位包括目标客源市场中的目的地形象感知识别、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竞争比较以及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需求和差异[76-79]。如果该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特色不突出、营销管理不得力,旅游者的旅行选择几率将大大减少[80]。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81];陈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企业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82];保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83];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84];吴必虎等则对中国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进行了研究[85];谢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86];张安等则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内容、方法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87];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香港、上海、大连等城市为例,探讨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88-90];李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91];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发射性、传播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92];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提出了应用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93];谢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94]
3结论
国外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方法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分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了GIS及SPSS等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内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位战略。
国内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内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Goodall,B.How Tourists Choose Their Holiday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In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stry:The Promotion of Destination Regions[C].edited by B.Goodall and 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
[2]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A].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C].edited by Muzaffer Uysal and Daniel R.Fesenmaier.New York:Haworth,1993,pp.191-215.
[3]Fakeys,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Fall):10-16.
[4]Boulding,K.The Ima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M].1956.
[5]Gartner,C.M.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2):2-12.
[6]Chon,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2:2-9.
[7]Moutinho,L.Vacation Tourist Decision Proces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Marketing,1984,9(spring):8-17.
[8]Woodside,A.G.,and S.Lysonski.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16(winter):8-14.
[9]Um,S.,and J.L.Crorn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10]Gensch,D.H.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8,15:384-394.
[11]Goodrich,J.N.A New Approach to Image Analysi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7,16(3):3-7.
[12]Pearce,P.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45-164.
[13]Phelps,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s of Assessment: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
[14]Calantone,R.1.,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
[15]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16]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17]Mayo,E.J.,and L.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18]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19]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0]Po-Ju Chen;Deborah L Kerstetter.International students' image of rural Pennsylvania as a travel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1999,29(Feb):256-266.
[21]Lewis,Barbara R.Service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ank Customer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1,7(1):47-62.
[22]Mayo,Edward J.,and Lance 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M].Boston:CBI.1981.
[23]Crompton,J.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7(spring):18-23.
[24]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1973,pp.225-238.
[25]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
[26]Garther,W.C.Temporal influences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635-644.
[27]Fenton,M.,and P.Pearce.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Tourism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36-254.
[28]Gartner,L.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16-22.
[29]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30]Baloglu,S.,and il.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31]Van Raaij,W.Fred,and Dick A.Francken.Vacation Decisions,Activities,and Satisfac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01-112.
[32]John.T..Coshall.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Aug):85-89.
[33]Dann,G..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17:155-169.
[34]Crompton,J..Motivation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08-424.
[35]Iso-Ahola,S..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56-262.
[36]Uysal,M.,and C.Jurowski.An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 of Tourism Motiv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1:844-846.
[37]Gunn,C..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1992.
[38]Fakeye,,P.and J.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 f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10-16.
[39]Gartner,W.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199-212.
[40]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41]Echte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42]Russel,J.A..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v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6):1161-1178.
[43]Baloglu,S.,and il. 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
[44]Russel,J.A.,and G.Pratt.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2):311-322.
[45]Russel,1.A.,L.M.Ward,and G.Pratt.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s:A Factor Analytic Study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1,13(3)259-288.
[46]Russel,J.A.,and J.Snodgrass.Emotin and Environment[A].In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edited by D.Stockols and I.Altman.New York:John Wiley,1987,pp.245-280.
[47]Robert Waryszak.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Beneficial I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Aug:37-44.
[48]McLellan.R.W.,and K.D.Foushee.Negativ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Expressed by Tour Operators from Other Countr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2(Summer):2-5.
[49]Crompton.J.L.,and C.W.Lamb.Marketing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M].New York:John Wiley.1986.
[50]Carmen Tideswell,Bill Faulkner.Multidestination Travel Pattems of Intemational Visitors to Queensland[J].Journal of Travel Rosearch,1999,May:364-374.
[51]Lue,C.C.,J.L.Crompton,and D.R.Fesenmaier.Conceptualisation of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289-301.
[52]Lue,C.C.,J.L.Crompton,and W.P.Stewart.Evidence of Cumulative Attraction in Multidestination Recreational Trip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6,35(Summer):41-49.
[53]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U.S.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Nov:144-152.
[54]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e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16-20.
[55]Gam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56]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
[57]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58]Court,B.,and R.A.,Lupton.Customer Portfolio Development:Modeling Destination Adopters,Inactive,and Reject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1):35-43.
[59]Joseph Sirgy,Chenting Su.Destination Limage,Self-congruity,and Travel Behavior: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40-352.
[60]Salah,S.Hassan.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urism Inst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Feb:239-245.
[61]Um,S,J.L.Crom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62]Kotler,P.,and H.Barich.A Framewor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2):94-104.
[63]Sheth,J.N.,B.I.Newman,and B.L.Gross.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M].Cincinnati,OH:South-Western.1991.
[64]Andes,N..Social Class and Gender: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J].Gende & Society,1992,6(2):231-251.
[65]Chafetz,J.S.,J.Lorence,and C.Larosa.Gender Depic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ly Employed:A Content Analysis of Trade Publications,1960-1990[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93,36(1):63-82.
[66]Skelly,G.U.,and W.J.Lundstrom.Male Sex Roles in Magazine Advertising,1959-1979[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1,31(4):52-57.
[67]Tuchman,G..Women's Depiction by the Mass Media[M].Signs,1979,4:528-542.
[68]Ercan Sirakayam,Sevil Sonmez.Gender Images in State Tourism Brochures:An Overlooked Area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 Market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23-362.
[69]Butler,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7.
[70]Garn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
[71]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December):331-340.
[72]Calantone,R.J,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25-32.
[73]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4]Kotler,P.,D.H.Haider,and I.Rein.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stry,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and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3.
[75]Echtner,C.M.,and J.R.Brent 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Spring):3-13.
[76]Aaker,D.A.,and J.G.Shansby.Positioning Your Proct[J].Business Horizons,1982,May-June:56-62.
[77]Javalgi,R.G.E.G.,Thomas,ans S.R.Rao.U.S.Pleasure Travelers' Perceptions of Selected European Destin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26(7):45-64.
[78]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
[79]Ahmed,Z.U..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nents of a State's Tourist Image on Proct Positioning Strateg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 (December):331-340.
[80]Mayo,E.J.,and L.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

是这个不?还有一点 不过字数不够了

⑦ 河南省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点的异同

河南发展旅游的综合优势
河南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南北之长、东西之特,其综合优势主要表现为:
1、古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华夏六千年文明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王朝在河南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我省有洛阳、开封、安阳三座。全省拥有七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十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达130万件,约占全国八分之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其中,河南博物院,荟萃了中原文物精品,是我国鲜有的几个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禅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功夫名扬四海;佛教释源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龙门石窟,规模宏大,为世之艺术瑰宝;宋都开封,文“包”武“杨”,令人敬仰。中国武术的两大源流——少林、太极都发源于河南。其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河南是中华民族之根。人文始祖,三黄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就出生在新郑。中华始祖伏羲建都地周口淮阳,被朱镕基总理誉为“羲皇故都”。中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渊源,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其发源地就在黄河与洛河之间。从出土文物看,河南有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文化等;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源于河南。现代常用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氏源于河南。在寻根谒祖,开展特色旅游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朝代更迭,文昌武兴,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剧。河南是古代天文学、医学、地震学、文字学、老庄哲学、程朱理学等文化的发祥地。武王伐纣、春秋战国、陈胜起兵、刘秀中兴、三国争霸、七贤啸聚、武后亲政、水浒英雄、岳飞抗金、捻军起义等神奇辉煌的历史,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使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文学祖典的《诗经》、许慎的《说文解字》、曹氏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以韩愈为首的唐宋散文,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大诗人的传世之作,都已成为中华文化之重要的基石。
4、自然景观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河南位于南北方的自然过渡带,地跨海、黄、淮、江四大水系,自然景观雄浑、神奇,全省现有鸡公山和宝天曼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太行山巍峨挺拔,大别山风景秀丽,伏牛山雄伟壮观,中岳嵩山气势磅礴,黄河游览区风光绚丽,呈现出巨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和综合开发潜力。
5、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广泛。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以来已举办十七届,在海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武会友,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封菊花花会,规模之大、菊花品种之多,品位之高,国内罕见。另外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和了解河南的重要渠道。
6、发展旅游产业区位优越。河南素有“中州”之称,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洛、南三座机场,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三)民俗旅游的分类

对应民俗的分类,陶思炎依据民俗范畴,表现空间、产品性质、服务功能等为标准对民俗旅游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划分。他以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旅游范畴为标准,将民俗旅游产品划分为物态、动态、心态、语态等民俗旅游类型;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角度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览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5]但现实中的民俗旅游活动与理论上的探讨稍有差异,比如心态、语态等民俗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旅游类型。王德刚把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品牌经营模式、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6]这6种模式在山东均有分布,且比较切合中国民俗旅游的实践。笔者依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及其现状,把山东的民俗旅游产品主要分为以下6种: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下文将结合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对此分别详述。

二、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

山东民俗旅游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性强

2、地域特点鲜明

3、影响广泛

4、开发较早

三、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的民俗旅游活动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游内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难全面、确切地描述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参照山东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笔者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山东民俗旅游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馆旅游

(二)节庆民俗旅游

这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主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如双休日、黄金周等)。山东主要的旅游节庆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大明湖荷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民俗文化庙会、荣成国际渔民节等。

(三)婚俗旅游

(四)渔家乐

(五)农家乐

(六)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

四、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民俗旅游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成为山东旅游又一个较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项旅游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山东建立了许多民俗旅游村、数条民俗旅游线及民俗旅游区,但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就当前山东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下一步的开发思路。

有些问题在整个旅游业中是普遍性的,如对民俗旅游资源重开发不重保护,重经济效益轻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景点(景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等;也有一些具体问题,如景点(景区)各自为政,重个体得失轻共同发展等。就目前山东民俗旅游实践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的分割所带来的矛盾

(1)“三孔”管理体制变更所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问题。

(2)蒲松龄故居与聊斋园的管理体制分割

2、企业化运作带来的弊端

3、“内讧”式的不规范竞争

(1)胶南、龙口的徐福节

(2)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

4、开发滞后,对外竞争不力

(1)运河民俗旅游必须迎头赶上

(2)梁祝婚俗旅游有待大力开发

(3)水浒旅游:墙内开花墙外香

(4)菏泽牡丹要做大做强

5、民俗旅游节庆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原则和对策

(一)、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文化原则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民俗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在于民俗旅游景观所承载和体现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山东旅游业的深度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将会超越以观光为内涵的旅游,对山东民俗旅游而言,齐鲁文化和山东民俗文化是其开发的灵魂,因此,开发山东民俗旅游必须遵循文化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开发和经营者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能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类民俗事象,发掘民俗旅游资源。其次,民俗旅游项目应创造和实现民俗文化氛围,以便让旅游者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9]

2、本土化原则

民俗旅游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以民俗文化为根基,避免过于商业化的运作和不切实际的模仿与开发。本土化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轻易仿制。当然,这并不排除以此为目的的适当提炼和加工,在实际的开发和经营中,这样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对于移植的外来民俗文化,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与当地民俗文化背景有冲突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强调新奇性的同时,必须经过本土化的改造,否则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民俗旅游资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游资源也就不复存在。在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旅游特点,设计和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则也是提升旅游区的品位,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4、游客中心原则

游客是民俗旅游的主体,因此,民俗旅游应以游客为中心,按照游客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游客的旅游心理复杂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求新、求异、愉悦身心,针对游客的这些基本旅游心理,我们要开发新奇、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

5、多样性与专题性结合原则

多样性与专题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充分结合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样性不仅不会冲淡专题性,而且还能衬托、突出专题性;多种专题也能丰富多样性,使多样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6、可进入原则

各地区民俗文化不同,表现为各个旅游景区(点)是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动多在农村开展。因此开发时要考虑距离远近、可进入程度、交通状况等问题,以便作到各旅游片、区内各景区(点)相对集中、联系较紧密,各片、区间交通顺畅,可进入性好。这样有利于设计旅游线路,方便游客进行各种民俗旅游活动。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更要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有长远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度增长的势头,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风俗习惯和古民居、古建筑遭到建设性破坏,因此,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迫在眉睫,旅游开发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辙。

8、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原则

旅游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

(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1、挖掘、突出山东民俗旅游的齐鲁文化内涵

旅游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而齐鲁文化自其产生之日起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它也是山东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山东的民俗文化包罗万象,除了其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和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外,以民间传统、宗教信仰、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也同样不容忽视,在民俗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后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重视。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文物保护

文物作为物质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坏文物就毁灭了民俗旅游的基础,失去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从理论上来讲,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文物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开发,有了旅游开发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应当把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置于主导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二者的关系不是如此。某些单位和个人把旅游开发的收益中饱私囊,不愿对文物保护投资。对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正确贯彻《文物保护法》,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3、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青岛在民俗旅游方面即有多个卖点,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赢。

关于石家庄、王家皂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其实,二者在民俗旅游内容和开发历史有很大不同,石家庄以“农家乐”著名,王家皂以“渔家乐”为主;石家庄因其开发较早,影响较大,王家皂却是新开发的民俗旅游村。称石家庄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是合适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国海洋民俗旅游第一村”,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国内还没有如此定位的。这样既可避免石家庄带给王家皂的“阴影效应”,还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竞争是避免竞争,在这方面,杨家埠做得比较好,它定位为以特色民俗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突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4、对内联合,对外竞争

面对来自江苏等其他省份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胶南、龙口的徐福节庆首要的是在协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竞争。因为二者的资源特点类似,地理位置较近,内部竞争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徐福节庆,或以一地为主,一地为辅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节时间分开,两地分别举行,从而避免同一时段举办徐福节庆。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济南三胜”的春节黄金周。“济南三胜”在春节黄金周均举办大同小异的民俗旅游活动,与其拼内耗,不如联手一致对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胜分开来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游景点有影响力,但如果“山、泉、湖”强强联手,进行资源优势互补,让游客以优惠的价格一票通游,将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游的拳头产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济南。

5、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以菏泽为例。菏泽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全国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进行花木交易,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枣梆、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十几个地方戏种同时并存,这在全国同级地市中尚不多见。菏泽的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也可以重点开发为“民俗博物馆”和民俗生态保护区,和牡丹一起构筑菏泽旅游的四季文章。

菏泽市目前正在选聘有关专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牡丹、水浒、黄河旅游为主线,涵盖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以期构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泽牡丹与黄河、水浒结亲成功,将从根本上摆脱当地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

6、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在这方面,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黄河三角洲民俗旅游比较迫切需要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为加强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学会,在对梁祝文化的开发利用上,可将梁祝读书处——峄山建成爱情摇篮之山;将微山县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复明代梁祝祠,建梁祝爱情文化园。通过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为济宁文化大市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梁山虽然没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浒民俗文化,可从民俗旅游入手,吸引鲁西南、鲁西北和全国的游客。

7、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山东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国外旅游专家在为山东做全省的旅游规划时曾说,潍坊是山东民俗旅游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基础上把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进行统一规划,东引山东的海洋民俗旅游,西联鲁西南的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菏泽的民间艺术旅游,形成横贯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线。如此以来,势必盘活山东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山东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山东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⑧ 在旅游中就如何对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高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导游多提醒着是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业化等。强调在保护中开发,结果是既开发不好也保护不了,强调在开发中保护,结果是只开发不保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与旅游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有利于旅游的经济开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问题,有效解决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2005年9月25日在贵阳花溪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讨会。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有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旅游局的领导,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有关专家,贵州单一民族研究学会的代表共80余人。与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采取专家发言、专家点评的方式,活跃研讨会的气氛,多角度地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献计献策。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存在问题
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若干误区
l、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总的家底不清楚,许多搞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专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对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什么是可以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什么是应该严格禁止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没有弄懂。3、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所谓市场运作。这是商人的智慧,在这种商人的智慧中,不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保护,只要政府给他特许权,只要可能,都可以进行交易。4、为了旅游开发,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民族文化事象乱取名字,乱作所谓商品性的解释,把这种包装称为所谓的“创意”。5、伪民俗现象严重。有几种表现:第一,是基层的文化人从根源上制造出伪民俗。第二,是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础上“瞎编”的伪民俗。第三是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第四,是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等。6、掠夺性开发。一个地方“热”了,旅游团队一来,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后走了。一个旅游过程完成,村民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这场“生意”的资本投进去,与旅游组织“合伙”做这场“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这场“生意”的基本本钱,但村民们却拿不到利润的10%,可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掠夺。7、扶贫性开发。有时侯,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打着“扶贫"的旗号来进行的,看某个地方穷途末路,没什么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的基础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理性认识。结果是“自己热闹”一阵完事,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8、干涉性开发。在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多地干涉当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进行和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9、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面对一个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质,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开发什么,不能开发什么,自然也就理不顺正常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原生态文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
l、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现行法律、法规没有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法律保护体系。2、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保护面较宽,有17个方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又成为圈地式的保护,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3、生态民俗文化区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特征不突出。4、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与发展相冲突。5、民俗民间习惯法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仅对社区内的人起制约作用,对社区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约作用。6、旅游开发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开发者、管理者缺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知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也是想当然。
(三)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l、古雅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3、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