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旅游发展
① 关于全域旅游发展,哪些新观点必须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近日由国家旅游局召集的全域旅游研讨会上说,全域旅游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迸发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大众化需求呼唤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2016 年,我国国内游达 44.4 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 3
次,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从“观光式”到“体验式”,旅游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暑期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确定将在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59.3%,很多人选择的出游原因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游”,占比为37.3%。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中,47.4%的人选择了自助游,选择旅行社跟团游的比例为32.2%,选择自驾游的比例为16.5%。
随着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主导旅游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不断提高。
富民、转型、改革 全域旅游成法宝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2016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不止涞水县一地,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了2.26万个贫困村。“十三五”时期,中国还计划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
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指出,2016年,大庆市在原油产量持续下降、相关产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旅游业逆势上扬,实现旅游收入19.1%的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大庆的成功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国家旅游局计划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全国许多地区完成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全域旅游还是一条改革之路
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从前,湖南省崀山景区厕所少而差、游客如厕难。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以来,崀山景区新建、改建生态旅游厕所62座。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部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进行了新技术探索。崂山与光大集团携手通过PPP合作模式建设了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两年来全国共完成新建、改扩建厕所50916座。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代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
前景广阔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从全域综合效应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全域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旅游生活新方式,成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从理论研究与示范价值来看,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将会保持较高的热度,将形成全域旅游的本土理论体系,为中国旅游理论做贡献,并为世界提供借鉴价值。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旅游经验。
②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比较稳定,但是就今年来说的话,其实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都并不怎么好,大多数都是因为疫情这个原因导致的。今年的旅游业发展就是比较惨淡的,绝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不能够出游的。
一、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的影响,旅游业发展非常不好。我们都知道,从今年年初一月份开始一直到六七月份,每个人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出去会被染上新冠肺炎病毒,所以说这一整年旅游业的发展都并不怎么好。纵观整个全球来说,旅游业的发展都非常不好,因为大家都害怕出去会被感染。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都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③ 今年从事旅游工作的人该怎么办呢
最近,与云南一位从事旅游的朋友聊天,聊到今年的旅游形势。
朋友说:唉,难啊,今年实在是难啊!该何去何从呢?
朋友一连说了两个“难”字,话语间,透着无奈与无助!
其实,面对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行业,都会遭遇或长或短的阵痛,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是,我想说:危机,危机,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危险,也是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艰难的处境,对强者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弱者来说,则是一道万丈深渊,就看你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并完美蜕变!
这段时间,面对疫情的影响,其实,也有不少地方,在做着各种尝试。
④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
1、模式不同:
传统观光型景区对资源本底传统游览生态系统中的效劳供给商是一种“封闭式的串联组合”方法,它以工业链为主线,以游览社对游览要素信息资本结合为统筹,以游览辅助人资本要素供应为根底,以组团出游商品为首要方法。
现代旅游业敞开了征询方法,搭建了攻略、交际网络渠道。例如:马蜂窝,首要效劳内容为游览攻略、行记;途客网,首要效劳内容为野外游览资讯交际;穷游网,首要效劳内容为海外游览攻略资讯。
2、价值不同:
封闭的传统游览生态系统与游览活动的休闲特质、游览者的差异化需要等中心价值理念存在着必定抵触。可是,在以往线下操控的年代,因为信息壁垒、技能手法缺少以及游客期望值较低,该矛盾抵触并不显着。
现代旅游景区塑造品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景区转型升级需要深度发掘内在文化的目的地文化,提炼出能够代表景区形象的文化。以此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有品位、有意境的旅游景区,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3、方法不同:
传统游览系统中,游览社商业方法过于单一,游览商品内容重合而致使恶性竞价,然后逐渐演变为零负团费;线路开发可仿制性极强,然后致使公司间相互抄袭,缺少立异;扩大手法限于建立分支机构或托付署理,并逐渐演变为挂靠承揽,然后致使商品质量难以操控。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到农、林、渔、牧、加工、服务、商贸、物流等多种产业。在景区大发展的基础上,应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⑤ 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发展旅游业的最不利影响就是对于环境的破坏,现在很多的人都会希望选择旅游来排解自己日常的寂寞和让自己见识更多的自然风光,但是在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往往不会关注自身的素质。
现在江苏乌镇已经开始限制客流量了,因为每年接待大量的游客,使得江苏乌镇的环境质量直线下降,这就是旅游业带来的最直接的不利的影响。
⑥ 青岛市今年来的旅游发展如何呢
提起山东,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山东的印象停留在山东人豪爽的性格上,作为一座沿海省份,山东海洋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经济实力不容小觑。这不,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座城市,便是山东唯一一座新一线城市,GDP远超省会,因四季青而得名,大家知道是哪儿吗?
除此之外,还有栈桥,作为青岛最早的军用码头,如今成了青岛的地标性建筑,来到这里,可以细听海鸥缠绵,静看碧浪翻滚,浪漫与壮美尽收眼底。不知道大家是否去过青岛?欢迎留言评论?
⑦ 旅游业发展趋势有哪些
经过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更为明显。综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博为国际咨询集团多年的项目情况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将不断提升
第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第三,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第四,将逐步从观光型旅游转向复合型旅游
第五,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六,旅游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
⑧ 大家觉得旅游行业还需要往哪些方面发展
沉浸式的体验旅游,康养旅游,可以多多发展。比如:
1、青少年研学旅游
2、森林康养旅游
3、文化创意旅游
4、庄园式乡村体验旅游
5、户外探险旅游
⑨ 旅游业发展为了其可持续性发展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培育与养护,在旅游资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受到威胁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而是那些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草地和动物资源。区域旅游资源能否满足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不 仅取决于区域旅游资源的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
第二,走生态旅游之路。生态旅游要求经营者和游客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尽量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还要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利用旅游产业政策为保障,依靠科学技术做支撑,着力构建我国区域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加强游客管理,进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教育,建立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第四,借鉴欧美国家公园管理规制,树立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体制典范。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的目标,该目标是在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战略预见性和长远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