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科普
①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有哪些旅游热点和主要开发经营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一大批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成为科普教育旅游模式的旅游热点,如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太阳能温床、土壤普查遥感技术、原子能辐射育种、稀土利用、动物胚胎移植新技术等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依托这些农业科技资源,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该开发模式将知识性、科技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农业旅游项目中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类型。其可开发经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5种:
(1)科普教育基地。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常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依托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技综合优势,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新成果、新产品、新设施、新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科普知识。
(2)科技农业园区。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也是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的一种主要类型。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农业的新品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法、新式的设施设备等都可用来作为园区展示的内容。
(3)少儿农庄。针对少年儿童建设少儿农庄,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4)农业博览园。建设相关展区,将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
(5)教育农园。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农耕作物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为青少年和城市居民传授农业知识。如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是隶属于河南省农业厅和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的一个集农业科研、观光旅游、会议培训、拓展训练、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建有科技展览馆、生物技术中心植物克隆技术、国家作物区试站、名贵百花园、珍稀百果园、种植嫁接体验、转基因鱼试验等展区,是人们体验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理想场所。
② 急急急急!!文化科普型旅游者的定义、目的、特点有哪些。
定义是必须有文化圣地的旅游地点,目的是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背景和底蕴,特点就是美景和文化共存。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③ 旅游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科教旅游作为一种迅速崛起的产业日益受到业界关注。月2日,本报举行小型座谈会,围绕科教旅游的发展意义、探索实践、经验体会、未来前景等做了交流发言。
对话嘉宾有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粤,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黄亦红、副主任冯军,中国社会科学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忠君。本报社长高舜礼主持了座谈会。
话题1:
破茧成蝶
高舜礼:请各位谈谈为什么会有科教旅游这种提法?发展科教旅游有什么意义?
王忠君:科教旅游是指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术教育、科技展览、科普游乐等场所和活动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和科学价值较大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和体验科技魅力为目的而开展的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对科教旅游接待单位的独特知识与文化和教学、科研、生产方式的参与、观察和体验,获得对场所特殊的专业背景下当代活化的科学文化形态的认知和了解,来实现其审美与求知需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学习的交流或文化的观察与体验。
海淀区的科教旅游从自身的这些资源出发:从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发起,制定标准,再到地方政府的认同。从现在投入的成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科教旅游已经被大众所关注,特别是从2012年以后,全国的各个媒体把中关村科教旅游变成了中国十大节庆旅游品牌之一。民众对科教旅游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度。而海淀中关村科教旅游节的连续举办,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通过旅游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到2015年,中关村科教旅游充分体现出海淀区多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的特征。旅游业与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紧密联系、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生了新的市场化发展动力。
高舜礼:我认为国家发展科教旅游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一,科普。对于学生来说,科教旅游是一种生动、活泼、直观、亲切的科普。一旦你参与了科教旅游这个过程中,对人的一生的成长会有很积极的影响,就像在大家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科教的种子,对一个人的学习、职业的选择甚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都会有很大影响。
第二,爱国,也可以说自尊。在我们参观的这些科教旅游项目中,有很多是民族工业、民族科技,这些项目在中国是一流的,有的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参观这些地方,看到中国很多科技项目在世界领先,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前两天,我在盐城参观了悦达起亚的汽车生产线,他们车间一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台整车,一个小时就能生产68辆车,一年有40亿的利润,创造70亿税收。参观这种地方,你就会觉得我国制造业国力的强盛。
第三,研学。科教旅游可以说是古代先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的现代实践。它让人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应该去广博见闻,科技旅游对自己的学习、学问是一种很好的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够培养人的学习兴趣。
第四,宣传。对企业、院校来讲,面向对公众开放,就等于开放了一个口碑宣传的渠道。这种让人实地去观看、实地听讲解的宣传方式,能给参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印象。
第五,拓展。科教旅游对于传统旅游来讲是一种拓展,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拓展,也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一种完善。
第六,共享。大家通过参观,能够去理解对方,而这些东西对融合发展是非常重要。
话题2:
丰富业态
高舜礼: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地区依托丰富的科教旅游资源着力推动科教旅游的发展。各位认为科教旅游其具体形式和产品业态有哪些?海淀区作为全国发展科教旅游的代表有哪些优势呢?
刘德谦:科教旅游中最为凸显的核心要素,应该有五个,即理念的开拓性、知识的科学性、体验的参与性、内容的趣味性、前沿的创新性。
如果把科教旅游比做一个人,那么它的开拓性理念,就是现代科教旅游生命的由来;它的科学性知识,就是它赖以存在的灵魂;它的参与性体验,就是它与人真切热情的交往;它的趣味性内容,就是它的活泼幽默可爱的表情;它的前沿性创新,就是它永葆青春的寿命。
如果再把“科教旅游”比作一片果林,那么“开拓性的理念”就是生长这片果林的土地;“知识的科学性”就是千株万株果树结出的果实;“趣味性的内容”就是众花开放的缤纷色彩和各种花香;“参与性的体验”就是大自然爱好者进行耕耘实验的趣味探索;而其“前沿性的创新”就是保留优良品种时对新品种的不断培育。
王粤:海淀区发展科教旅游有几个有利条件:
第一,环境有利。海淀区科教旅游的发展在环境上有基础、有特色、有创新。首先,海淀区的科教资源类别特别多,门类齐全。海淀区人才队伍也非常雄厚。大单位、大品牌的机构能起很好的引领作用。其次,有特色,海淀区的科教游是从大学游开始,发展到科技游,再深入到科教游。这三步跳跃可以把更多的大学资源、更多的文化资源用旅游体验整合起来。再次,有创新,科技、教育跟旅游结合才叫创新。科教只有搭上旅游这趟车才可以快速的产业化,或者真正意义上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资源有利。北京的高等院校大多数都在海淀区,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开展校园游学。
第三,代理商有利。这些代理商不完全是旅行社,它也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例如新东方。在新东方,老师可以24小时随时给学生答疑,老师投入的是服务,这个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应该是有价格、有价值的。如果你认为这个课外购买的服务是有价值的,那么它就是个产业,而这个产业应该鼓励它健康发展。
话题3:
政府担当
高舜礼:近年来,以修学游、亲子游为代表的出入境游发展较快,体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请各位提些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如何推动科教旅游的发展?
王粤:我认为,目前科教旅游在政策上、机制上、培训上都还有缺失,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导。
第一,从政策上我们缺乏对游学这一类活动的法定界定。在日韩,孩子游学是有学分,在政策上有支持,甚至政府部门有资金补贴。但是我们国家在游学上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未来可以考虑将游学计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另外,教委、外事办、旅游委各级部门还可联合出台一些文件,优化游学规范。例如,游学的代理商需要有一定的资质,既能保证其良性的竞争又能对游学产品进行监控。
第二,机制上缺少搭建。在科教旅游产品当中蕴含着大量的脑力劳动、大量的人才培养和大量的品牌价值,有很大的产业带动性。如果将科教旅游体系搭建完善,至少能够带动教育、带动文化、带动科技、带动旅游。
第三,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在这个产业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还要有稳定的培训机制。首先代理商要培养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完整的产品意识。所谓完整产品意识就是要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的保险,产品的后续评价,这样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而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必须有培训的意识,才能把有积极性的代理商聚集在一起。旅游部门可以拿一些产业支持奖励资金作为旅行社的奖励基金,而且要从事后奖励变成事前引导。
冯军:2010年,是海淀科教旅游“再起航”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海淀区旅游局打造了促进科教旅游品牌建设的平台——“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并取得成功,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参与者的关注和好评。但同时也暴露出节庆效应明显,节后产品线路接待难以常态化等突出问题。
探求原因,主要与举办中关村科教旅游节的运作模式有关,节庆活动侧重于宣传推介,由政府主导,政府与接待单位联合承办,政府部门与接待单位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发展思路和意愿也并不完全吻合,导致许多单位参与旅游节的积极性并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接待单位协调难度大、市场动力不足。
从2012年起,海淀区旅游委着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多项举措以市场化推动常态化,以常态化保证市场化:一方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专项促进资金、扩大宣传、加强促销等方法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科教旅游;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科教旅游接待和组织机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公司、游学机构、旅行社成为科教旅游的带头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丰富科教旅游产品,提升标准化服务,满足科教旅游的社会需求,吸引社会资本、技术、人才与服务进入科教旅游。至此,市场开始细分化,企业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拥有了开发市场的强大动力,同时,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常态化、规范化、智慧化的标准良性发展。
话题4:
资源开放
高舜礼:科教旅游的发展必然涉及“社会资源开放”,各位认为,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文化场馆、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科教旅游?
冯军:我举几个海淀区非常好的科教旅游产品做案例。案例一:中海智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出了科技创游的科教旅游产品。科创游的“景点”是各种科技企业与科技成就。科技创游有着不同的产品体系,以创业主题为例,就有十大主题模块——包括创业大街参观、创业分享会、创客制作、创业总结等内容。创业要的是看清市场方向,了解热门产品。为此,行程会带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参观大数据、无人驾驶汽车等炫酷科技;参观3W咖啡、西少爷等创业企业聚集的创业圣地,感受创业紧迫感;他们邀请当下真正的名企创业大咖为青年创业者面对面答疑解惑,在头脑风暴的游戏中碰撞出创业灵感、挖掘潜藏在身体之内的其他能力。参与者通过分享、参观了解创业的要素、学习成功案例、分享成功经验了解创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成为“景点”,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交流成为“体验”,参加主题真人秀活动成为“参与”,同时加入创业方面各种层次的训练,科技创游的深度和体验性也就更加完善,行程完成后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讲,更是完成了“教学+实践”的闭环。
案例二: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将“认识+实践+思考”的深度体验模式更好的应用在圆明园这座消逝的“万园之园”当中,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圆明园也可以很有Fun儿(好玩,有趣)”的科教旅游产品。把中小学合作校本课程、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数字化建模技术浓缩在这套“历史其实也有Fun儿”的APP之中,设立很多有趣的题目让孩子和家长们去探索。我相信未来也将会有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黄亦红:作为传统景区的颐和园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一是突出皇家文化体验主题,设计推出四项科普体验活动。二是突出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古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推动特色科普教育活动。比如,“我与古建零距离”系列活动基于古建维护和维修类,木建筑结构开发的认识古建构造及古建彩画艺术表现形式的互动等。
王忠君:我国的科教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仍然存在开发处于浅层次和开发面临巨大困难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四类:
第一,科技企业普遍参与性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多数接待单位无专门人员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外,专门的展示场所不足也是影响常态开放的主要原因。
第二,科普场馆的科教体验性不足。科普场馆是开展科教旅游的重要力量,其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体制缺陷”为主的外部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体验力不足”等内部发展制约因素。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馆都是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在维护、宣传、更新上缺乏连续性。只有少数接待人数多、效益好的场馆才可能得到良性发展。此外,科普场馆展示或活动的类型与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展示项目更新不够、APP等动态性的展示内容较少,也是影响游客多次光顾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部分都已经“常态化”开放,但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三,教育机构的游学矛盾突出。教育机构一直是科教旅游的主力军,是发展科教旅游的重要平台。如高校游这几年来愈演愈烈,广受全国学生家长的欢迎,特别是北大、清华每年接待量都在百万以上。但除了北大、清华、北体、地质等高校外,其它学校的科教旅游开展的规模普遍偏小,亮点不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育机构参与科教旅游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第四,科研院所的展示空间受限。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大部分科研院所十分乐意加入到科教旅游“常态化”发展中来。但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大部分科研单位无法实行常年对外开放,只有科普日、开放日和假期部分时间可以接待科教旅游活动。体制限制、人员缺乏、游览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等,是其所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所以,当各方力量都主动参与到科教旅游中来时,才是科教旅游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
话题5:
海淀前景
高舜礼:科教旅游在全国方兴未艾,未来发展前景很好,对海淀科教旅游发展今后有什么期待?
王忠军:目前,中关村科教文化游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海淀区科教旅游正在壮大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国家级的标准去考虑资源整合及品牌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及人员培训,提升宣传质量与营销手段,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科教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科教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满足人们求新、求乐、求真、求美的愿望,不断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更多地关注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需求。
黄亦红:未来,海淀旅游委还将加大科教旅游的宣传力度。同时,丰富产品,扩大游学对象,吸引更多的外籍孩子来参加中国的夏令营,海淀区旅游委将为更多的科技、教育以及旅游企业做好服务。
高舜礼:北京海淀区在科教旅游方面应该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近些年更是有开发、有产品、有亮点、有体会,在这个领域里,海淀区走在全国的前列。将这些经验分享到其他地方,对推动科教旅游在全国的兴起很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教旅游今后的发展,我还有一些思考:
第一,科教旅游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新常态。是非传统旅游资源,这就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封闭不了独立不了的,必然要犬牙交错。
第二,要做好充分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今后会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有这种呼吁,政府也会对他们提这种要求。通过倡导社会服务意识,开放合作意识会逐步增强,趋势总体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三,抓好宣传引领,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科教旅游不是比较浅显、简单的观光游览,更多的是一种深度体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去深化它,让大家更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收获。如此,科教旅游的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
④ 什么是旅游新业态项目
最近几年,旅游业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均在发生深刻调整。当前,旅游业呈现出以下五种新业态值得关注。
第一,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可以说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第二,体育旅游。刚刚结束的欧洲杯在吸引无数球迷关注的同时,还引爆了中国游客暑期赴欧洲旅游的热情。资料显示,本届欧洲杯预计平均每场比赛的直播有1.47亿人次观看,整个赛事累计观众达到66亿人次,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2亿人次观看了欧洲杯,体育旅游可以说是市场潜力巨大。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最大的“蛋糕”,当前,中国正处在体育旅游被全面激活的前夜,市场潜力巨大。
第三,文化旅游。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吸引人的东西,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文化旅游方面应该关注如何改变提升产品,从而能够更好地去满足创新需求,而且,最好有故事蕴含在其中。例如,去故宫旅游,不要总说故宫有多少年的历史,多么宏伟,而是要把每座宫殿建造过程中的历史、历代帝王、后妃等与之相关的故事融入其中,这些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才会使人印象深刻。只有这样,文化旅游才能够真正吸引人,消费者才能够获得文化享受。
⑤ 什么是科普旅游
科技馆是科普旅游的代表,既有的玩,又能获得科学知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科普场馆是广东科学中心。
⑥ 旅游科学的介绍
《旅游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学术研究专业期刊,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末出版。
⑦ 关于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的例子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
,
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萌芽阶段
,
属自发式
,
旅游
主题不明确
,
仅作为休闲调剂
,
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
,
市场供求关系模糊
,
以个人需求
为导向
;
初级经营阶段
,
仍属自发式
,
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
,
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
,
并以产品为导向
;
成熟的经营阶段
,
属开发式
,
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
策划
,
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
(
旅游
)
企业集团
,
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
,
以项目投资为导向。
据此判断
,
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
,
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
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此外
,
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
“农家乐”等项目
,
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
主体、
开发规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
,
黑龙江的旅游观
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
,
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
,
按其内容不同
,
可
分为
5
种类型
:
综合农科知识类
:
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哈尔滨的
“绿山川”
生态园、
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
;
瓜果品尝类
:
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
;
民俗生态类
:
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
;
花卉养植类
:
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
;
种养殖产业类
:
如大庆国家级现
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
合类型
,
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
,
进行农、
林、果、
牧、
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
,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
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
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
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
规模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
大于
29.5
公里的区域
(
面积
)
时
,
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
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
,
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
多
,
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
北部地区较少。
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
,
其发展潜力不
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
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
造成投
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
雷同或近似
,
景区缺
少总体布局规划
,
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
患
,
同时
,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
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
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审查
,
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
,
并没有
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
,
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
有机结合
,
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
,
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
主
,
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
,
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
举步维
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
应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
划和宏观调控
;
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
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
,
实现
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
;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
顾的原则
,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
;
应以农业为核心
,
以生产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项
目之路
;
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
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
,
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
,
既为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
,
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
,
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其旅游
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
,
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
,
把
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
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
设项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粮油、
果品、
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将作物的观赏、
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
,
提高其经营效益
,
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
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
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
光游览价值
,
广阔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产流程等
,
都是看点。
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
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50
万亩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
范区、
果园示范区等。
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
服务于生活
,
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
,
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
,
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
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
生产设施的基础上
,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并把农
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
,
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
,
不仅担负着
“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科研任务
,
还被哈尔滨市
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⑧ “2017年京津冀科普旅游活动”内容有哪些
本次京津冀科普旅游历时三天半时间,路线包括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科普基地、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普基地、京西地质科普长廊野三坡地质博物馆科普基地、天津科学技术馆科普基地、河北省昌黎葡萄酒庄科普基地、昌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每到一处游客便和当地市民一同进行科普交流和游览。
⑨ 为什么说旅游与旅游业是科学文化交流的纽带
自古以来,旅游与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随着旅游的重心越来越多的向文化方面转移,许多专业考察团的不断增多就是例证,异域性,世界性的科技,文化的交流是以旅游业为中介,是通过旅游业的组织协调并提供服务和方便
⑩ 旅游行业产品线有哪些
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天津滨海新区案例
城市旅游形象:现代 宜居生态型和文化型 滨海旅游名城 现代滨海城市风貌
特色旅游:滨海休闲
度假旅游:天津国际游乐港、天津国际邮轮港、国际游艇俱乐部、派拉蒙主题公园、响螺湾娱乐公园、北塘渔港、休闲渔港、天津港、大港阿罗马高尔夫球场、塘沽新洋市场、上古林贝克堤博物馆旅游区、宝成奇石博物苑景区等
环城游憩带:湖泊、湿地、温泉休闲度假东丽湖休闲度假,团泊洼湿地休闲度假,七里海湿地观光,官港森林湿地观光,凤栖湖旅游区,天嘉湖旅游区,北大港水库,塘沽滨海森林公园,海河东嘴岛风景旅游区,宝坻京津温泉度假旅游区,盘山风景区等。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旅游会展中心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泰达会馆、万丽泰达会议中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
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休闲、度假、邮轮游艇、商务会展、滨海观光、休闲渔业、海洋生态、海洋与军事文化、科教科普旅游产品,配套发展景观房地产、港口和工业旅游产品形成的核心旅游产品群,协调利用滨海新区建设中的服务、产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等设施,形成若干旅游产业集群,具体指:以塘沽为核心的滨海旅游服务中心产业集群、滨海娱乐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工业观光(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文化) 旅游产业集群以及天津港邮轮休闲度假和海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