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① 什么是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② 在开发乡村旅游商品应该注意些什么
1、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系统规划
2、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
3、北京山合水易机制在乡村旅游开发用有大量成工力案例,值得借参考鉴。
4、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
5、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
6、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③ 乡村旅游规划及产品开发的论文大纲。
乡村旅游规划及产品开发的有具体要求吗? 方向还是比较简单的
④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产品延伸出来的旅游产业吗
乡村旅游,是以来乡村产品延伸自出来的相关产品为基垫的一项特殊的旅游产业,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村牧渔业生产、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为资源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勇先创景认为乡村旅游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
⑤ 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⑥ 乡村旅游产品为什么要改变落后的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概念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2、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 、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 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 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乡村旅游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五、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扩大旅游者队伍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效将会十分显著。
4、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 新的时期,我国旅游业提出了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对推进我国旅游强国建设将大有裨益。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对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会起到积极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 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⑦ 乡村旅游休闲开发产品和服务商品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必要的对策。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
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四、提升产品层次,满足市场需求。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应具有层次性,要同时兼顾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在开发国际产品时要借助国外旅游者普遍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这一优势,深挖文化特质,开发出具有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国际化品牌产品。
五、提倡适度超前,开发新型产品。无论是核心产品还是延伸产品都要用文化来创新,把这种文化创新变成旅游品牌,而且创造出新的旅游市场,引导旅游消费。
⑧ 乡村旅游的体验性产品,如何开发
一、为乡村旅游体验设计一个明确的、独特的主题,乡村旅游产品体验营销要从一个主题出发,以主题为依托,创造主题体验悄景,继而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
二、利用各种媒体传播旅游体验,为了达到体验营销目的,需要通过一些媒体给旅游者创造或传播体验,除通过体验营销构成要素中的旅游设施环境及人员服务等因素塑造旅游体验外,还要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塑造旅游体验。
三、充分利用体验旅游纪念品,体验旅游纪念品同普通的旅游纪念品一样有纪念、艺术、实用三种性质,有中国、地方、民族三种风格,但在旅游营销中一般体验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在定价上高出普通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收入也高于普通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体验旅游纪念品与普通的旅游纪念品相比更能唤起旅游者回味体验及再次购买的欲望。——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观点
⑨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市场需求“五味”趋势
有“情味”:少商业化气息,多旅游环境的伦理道德建设。
有“土味”:保留老村精华,营造新村意象。
有“人味”:通过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让游客和居民间发生文化互动,保证村居、村民、村景的统一,实现游客的体验与参与。
有“雅味”:对村居环境的设计、保持和村民素质的高品质要求。
有“村味”:拥有相对封闭的村域环境,打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村庄图景,营造“心远地自偏”的心境与意境。
环境变化趋势
政策指向改变: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形成“2.5天大周末”;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促进“三农”发展大战略;我国旅游业发展实施“515战略”。
交通发展迅猛:交通建设信息化,道路交通体系完善;机动车、私家车快速增加,租车、拼车等交通方式的出现;绿色交通成为交通发展新角色。
社会发展进步:适逢经济发展新常态;适逢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的活跃期;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潮期。
思维理念革新:互联网思维;目的地思维;“旅游+”思维;生态思维;品牌思维;用户思维。
产品重塑与再造
产品形态一:酒店度假类
乡村度假庄园/酒店
是一种提供高品质田园生活方式,基于乡村优势农业产业之上的田园休闲综合体 。乡村酒店是介于农家乐和商务酒店之间的一种新型酒店,是高于农家乐的服务标准,既沿袭了农家乐的乡村农家特色又借鉴了商务酒店的标准规范而成一体的酒店。
【产品特点】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庄园”双驱动;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和庄园产业模式设计为主,提供独特的庄园生活体验。
【适用条件】适合现代农业基础良好,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的村落。
【打造要点】庄园度假酒店+庄园体验经济+弥补目的地功能
1、主体:本质上是庄园形式的度假酒店,采用标准化管理经营模式,强化本地特色文化元素。
2、外围:庄园环境,庄园农业经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工农贸”紧密结合的整体产业化模式,农民受雇于庄园主,借助庄园品牌发展外围互补型产业或提供配套服务。
产品形态二:文化艺术类
乡村博物馆/艺术村
乡村博物馆/艺术村是一种集中体现乡村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它涉及到传统乡村生活的所有领域,从实物形态、方言到工作和生活习俗等每一个细节。艺术村主要为艺术家创作研究提供时间、空间支持,让艺术家进入一个充满鼓励和友谊的环境。
【产品特点】乡村环境为基底,艺术文化置入,侧重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表现形式为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的活态文化展示。
【适用条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环境艺术价值较高的村落。
【针对市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及周边,针对文化科普市场、艺术家市场等专项人群。
【打造要点】文化保护传承+文创业态激活+社区民宿改造
1、本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博物馆的形式典藏,选定古街区,古民居,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
2、引入文创产业,更新业态,形成旅游餐饮、购物、居住休闲体验空间,以实现文化活态展示。
3、村落社区改造,重点发展民宿等业态。
产品形态三:科普教育类
教育农场(园)/高科技农园
教育农场(园)与高科技农园都是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利用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以科技化、智慧化的项目,或展示在科技引领和示范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设计体验活动及进行教育解说,主要集生态教育、休闲体验、户外教学等为一体。
【产品特点】高效农业+科普寓教于乐的产品形式。
【适用条件】有一定的产业壁垒,需要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农园形态,温室是主要活动空间。
【针对市场】青少年科普人群,非周末由学校代领,第二课堂;周末由家长带领,寓教于乐。
【打造要点】高效农业基础+寓教于乐,“发现自然,唤醒好奇。”
1、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互结合,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
2、可设置简单的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植、养殖业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生产工艺的资料等,并可以在园内设置演示区,情景再现。
⑩ 农家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原则是什么
农家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包括:
(1)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商品才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在开发中应针对地方特色,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提炼,设计出特色商品。“农家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推出的农家特色菜肴、特色果品、无污染农产品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2)不破坏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在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及文化中的生态内涵,使旅游者享受生态产品的同时,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配套的旅游商品。生态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要顺应市场需求,分层次开发。如旅游工艺品开发,可采用不同价格的原料和工艺,土特产品采用不同档次的包装,使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兴趣爱好,选购自己所需的商品。另外,还可针对地方特色,进行商品的系列配套开发。
(4)统筹安排,合理组织。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应避免自流、分散、无序的状态,加强统筹安排和组织工作,否则,旅游商品就会逐渐失去地方特色。
(5)提高旅游商品的生产和制作水平。坚决制止粗制滥造,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生产和制作水平,以维护旅游地和旅游商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