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羌族文化旅游

羌族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 2020-11-26 00:20:33

❶ 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

北川羌城旅游区
北川羌城旅游区由中国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景观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吉娜羌寨等高品质旅游景点组成,总面积6.01平方公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最大、最全面纪念“5·12”地震事件的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羌族历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是中国民俗博物馆北川分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馆”;巴拿恰商业街是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体验观光地,也是羌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药王谷
药王谷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度假区,也是5.12地震 后四川省内首家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新建的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药王山上,行政区划上属北川县桂溪乡林峰村,度假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药王谷所在区域盛产中药材,山林遍生百年药树,相传中华医药始祖歧伯(据史考歧伯乃四川绵阳人)和药王孙思邈都曾长住此山采药治病,山上居民一直有供奉药王菩萨的习俗,药王谷因此得名。药王谷可进入性良好,交通区位具有优势,紧靠九环东线(江油~平武),距李白故里江油市23公里,距绵阳市64公里,距成都市166公里。景区内遍生百年药树,有3000亩药林和40亩中医植物园。

❷ 羌族的文化介绍

概 况
羌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广,据说他们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种种条件和原因,逐渐发展、演变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的各民族。研究藏、彝、白、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普米、景颇 、独龙、怒、阿昌、土家等族的历史,都必须探索其与羌族的关系。羌族历史在我国民族史上古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宋以后,羌族多被汉族或其他族所融合,只在岷江上游还有部分存在。这种从远古时期一直保存至今,经历数千年之久的民族,在我国及世界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他们是研究羌族社会和历史的活标本,也为探讨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羌族自称“日玛”(zma)、“日麦”(zme)或“尔玛”(xma)、“尔麦”(xme),羌族属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汶县的沙坝区、较场区、风仪区、土门区,汶川县的威州区、绵池区,理县的通化区、薛城区;松潘的镇江区。
北部方言行于茂汶县的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大部份地区。土语甚多,甚至相邻的村、寨间,语言亦不完全相通。在交通沿线和接近汉区的羌民,一般都懂得汉语。羌族汉有文字,很早以来就已通用汉文。
羌族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脉重重,地势陡峭;境内有岷江、黑水河与杂谷脑河,水流湍急,舟楫不通。气候温差颇大,初秋时节,河谷正是紫罗兰盛开,而高山却已是白雪皑皑。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十一度左右,降雨量不到五百公里厘,无霜期为一百八十天至二百二十天。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为青稞、小麦、荞麦、豆类,以及麻、烟等经济作物。苹果、花椒、核桃享有盛名。养羊业较发达,是优良品种“铜羊”(成都麻羊)的主要饲养地。密林中有椴木、桦木、铁杉等优质木材。药材丰富,其中尤以天麻、贝母、虫草、鹿茸、麝香、熊胆著称。野生动物中的熊猫、金丝猴更是举世之珍,闻名全球。
(九顶山国际生态旅游区)

❸ 请问:《旅游新报》羌文化保护计划是什么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县还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根据该纲要,北川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新县城到青片一线,形成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所有建筑、布局都将反映浓郁的羌族特色。

目前,北川已规划了9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设计总投资4000多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000多万元。羌年、转山会等15个项目也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传承人19人。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口支援省市也非常重视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口支援汶川县威州镇的广州市,在针对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将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请来汶川龙溪乡最后一位老释比,为羌族村落布瓦村的学龄前儿童和村民进行羌文化培训。今年下半年,这个能容纳40人的班就要开课了。

“羌族的文化非常脆弱,因此我们在援建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对它不断进行整理,挖掘和推广。”广州市对口援建威州镇前线工作组组长李俊夫说。

李俊夫告诉记者,广州计划对威州镇村民做进一步培训,教他们绣一些手机挂饰等商品,将羌绣产业化,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感受羌文化。广州还将在汶川筹建一座“羌红剧院”,希望汶川的羌族人能够在这座剧院里,深入传承本民族文化。

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同时进行的,还有羌族物质文化的恢复。在布瓦村,共有黄土碉楼45座和石砌碉楼4座,时代上下延绵2000多年,是四川省尚存的唯一黄土夯筑碉群,已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过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45座碉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又有3座黄土碉楼受损,1座石雕楼损毁,目前布瓦羌寨仅存3座黄土碉危楼和1座石砌碉楼楼基。

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介绍,随着现代文明的来袭,布瓦村也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村民的房屋重新翻新,导致建筑结构和外观大量改变,现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严重冲击着古老的建筑风格。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些很有羌族特色的房屋被严重破坏,甚至成为废墟,而新建农房大量使用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致使羌族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上消失。

“因此,羌族物质文化保护任重道远。”青理东表示,汶川将着手恢复重建黄土碉楼15座,石砌碉楼2座,保护好32座碉基,充分展示羌族文化历史信息。

在地震中,萝卜寨所有的黄泥土民居全部震垮。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广东省江门市援建的一批羌族风格安置房正在施工建设中。

69岁的萝卜寨羌族老人马康全在新建成的家门口择着豆角,他说:“现在的房子比以前的要好得多,保留了羌族风格,我也很习惯。一辈子在大山,我们已经离不开大山了。”

❹ 汶川羌族景点

汶川羌族景点为自身本土特色及环境。 羌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广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资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羌族体育120余项,这些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当地节日庆典、风俗风情、乡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紧密相连,已渗入到民众生产生活中,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诸如藏羌锅庄、爬山、漂流、野营等已融入旅游过程之中,不自觉地成为旅游产品,这些丰富的羌族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绚丽的风土人情,从多视角审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给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汶川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羌族体育与旅游之间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风景区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经营者,都借助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与羌族体育文化密切结合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羌历年、古羌文化艺术节”,已由单纯的娱乐竞技活动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层次发展,成为集体育竞赛、民族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聚会。在当前体育市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源:文化月刊·中旬刊

❺ 为什么要去北川旅游,有什么特色文化吗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是全球同纬度生态保存最完整和物种最具多样性的地区,新县城是“全国最漂亮的县城”、“最适宜人类居住地”、“中国时尚城市”、“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国家级森林公园”。
北川现拥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即以地震遗址纪念地、大爱文化旅游景区、禹羌文化旅游景区等构成的北川羌城旅游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括:以集雄、奇、险为一体的九皇山景区,以养生药福文化为主题的药王谷景区,汇聚各种珍稀花卉、植物的维斯特农业休闲旅游区,以喀斯特溶洞和川西北民俗小镇为主的寻龙山景区。北川还有以“春观杜鹃,夏戏水,秋看彩林,冬赏雪”的四季鲜明特色景观的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❻ 凤县羌文化的整体介绍

为了弘扬凤县古羌文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扩大城市发展规模,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旅游兴县、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根据凤县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从今年3月份开始由水利局牵头对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开展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经过水利局地不懈努力,在7月底完成了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规划和方案策划工作,方案按三个项目五个板块划分,其中“三个项目”包括石头羌寨项目、河道综合利用项目和金沙古镇项目;“五个板块”为石头羌寨、金沙古镇、漂流码头、湿地公园和沿江古建群。

规划方案

1、规划范围: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位于凤凰湖1号坝以下至灵官峡的嘉陵江右侧河谷地带,规划版图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6.97公顷(705亩),规划建设的五个板块,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设期限为10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总体规划构思是以秦岭和嘉陵江为依托,以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古羌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要内容,动静结合,体现特色,规划结构概括为“一条轴线、四个主题、五大功能”。

2、规划内容:一是沿江古建群,位于1#坝以下,草店村以上,316国道以南与嘉陵江以北的区域,规划区域面积153亩。主要规划功能是为完善城市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作为整个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的门户,是县城连接灵官峡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衔接带,起到了凤凰湖旅游互动区与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灵官峡生态旅游自然风光区之间的传承与衔接作用。建设内容有宾馆、饭店、商业街区、家居、商用等多种用途别墅,以及堤防、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绿化、亮化等基础公用设施项目。二是金沙古镇位于双石铺镇草店村316国道以南嘉陵江以北,漂流码头以东区域,规划占地7.6公顷(115亩)。穿过雄厚的城门,进入古镇,建筑全部仿古,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建设内容有戏楼、钟楼、码头、城门等,营建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住宿、民俗体验等基本功能设施。三是石头羌寨位于景区的西端,北临316国道,南临宝成铁路,西南方与灵官峡景区相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嘉陵江从中穿过,地势连绵错落,自然环境良好。以民俗风情和古羌建筑,揭秘羌民历史、体验羌风神韵为特色。规划内容有羌寨、碉楼、演艺中心、莎朗湖、入口广场、吊桥、羌族文化展览馆等设施。四是漂流码头位于景区的中段,选址在嘉陵江宽广的水面之畔。将金沙古镇、湿地公园和石头羌寨有机的联系起来。结合开阔的水面可开展现代水上娱乐活动,康体休闲活动及体育竞技运动。建设内容主要有漂流码头、入口大门、广场、浮雕墙、游客接待中心、陵江寺、酒店等。五是湿地公园位于景区北部门户空间处,依托嘉陵江而建,为县城的后花园。是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形成以水体为主的自然生态公园。规划占地面积8.92公顷,由入口广场区、娱乐活动区、环湖湿地区、滨水景观区以及生态跑马场等区域组成。

3、规划定位: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可复制性。以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悠久的羌文化为内涵,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结合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展现羌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朴实浑厚的羌族建筑艺术风格与历史传说、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4、规划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在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核心。二是区域协调原则:构建具有区内、区外竞争优势的整体发展框架,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三是以人为本原则:提供健康的精神环境、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优秀的民俗传统。四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建立完整的规划、运作、评价及开发程序,使文化资源开发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地脉与文脉传承相结合原则: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综合实力,突出特色优势。

5、规划目标:⑴沿江古建群是在环境上力求原生态和中式建筑的融合与和谐,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古建。规划面积153亩,规划建设单体多层独立住宅60套,户型6种,建筑面积在180m2-420m2之间。并对规划区域内现有民居建筑以中式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建设周期为2年。⑵金沙古镇以建设产业区的游客集散、旅游接待和综合服务的次中心为主要目标,以大众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特色古镇、河流、民俗风貌等资源为基础,是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等多功能的古建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规划面积115亩,计划建设十字型商业街区2条,钟楼、鼓楼、戏楼、码头各1座,建设临街商用四合院式多用途建筑40套,独立四合院式多用途建筑40套。⑶石头羌寨以弘扬羌文化为基础、以人文体验为核心、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为游客创造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羌族风情的综合型园林式旅游景区。⑷漂流码头是产业区建设的开局之作,起到金沙古镇、湿地公园和石头羌寨有机联系的作用。建设内容包括大门、广场、浮雕、廊棚等人文景观,使游人在感受自然山水风光的雄奇秀丽之时,也深深体会到凤县深厚的文化底蕴。⑸湿地公园是以嘉陵江河道综合整治利用为依托,以现有植被为基础加以扩融提升而形成的自然湿地,目标是建成具有“城市绿肺”功能的湿地生态保护区,起到调节小气候和过渡衔接各景区的作用。

建设方案

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项目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目前,河道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沿江古建群和金沙古镇的开发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1、土地征用收储:一是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由双石铺镇会同国土资源局土地收储中心共同进行征地工作,已征土地由土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二是对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内的河道管理国有土地,一并由土地收储中心统一管理和安排使用。三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用后,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保证其基本生活来源,可在商业开发项目的用工、店铺租赁等过程中优先考虑,也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参与开发经营项目。

2、开发建设形式:一是新建房屋采取统一建设,单户拍卖的方式实施。首先由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征地费用、土地整理费用、地块面积、位置合理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地块的拍卖底价。其次是对征用和收储的土地进行平整和改造,按规划地块挂牌公开拍卖,并统一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使用年限为50年。取得地块土地使用权的购房户,根据该地块上规划的房屋户型按成本价交纳房屋建设费用,由政府统一组织建设。房屋建成后由城建部门组织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由房产部门办理全产权使用手续。二是对规划区内现有民房按照规划的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和改建,改造采取政府补助和住房户自筹相结合的形式,政府补助40%,住房户负担60%。原有房屋需要扩建的,扩建部分费用全部由住户承担。改建房屋的室内外配套设施费用由住户承担,扩建房屋需要使用的土地由镇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费用由住户承担。

3、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堤防、公共道路、卫生设施、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室外供水、供气、供暖、排水等主管道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其成本在房屋建设费用中部分分摊;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等接入费用按行业规定由购房户自行承担。

4、土地和房屋建设费用:政府开发建设金沙古镇和沿江古建群项目是以发展旅游产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共同开发建设,非盈利性质。根据征地费用、土地整理费用、地块面积、位置合理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地块的价格,房屋建设成本价包括房屋主体及室内外配套设施等费用。

组织方案

1、组织领导机构:为了全面加快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的建设步伐,促进各项建设工作协调、健康、快速进展,经8月11日第10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李智远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唐恩歧、王传中、欧思钊、师仲英等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陈新、石方、刘国民、李润身、陈安平、王勇(财政局)、梁瑞利、李晓成、尹建峰、王爱梅、王增科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水利局,石方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水利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双石铺镇、财政局、旅游局、审计局、监察局、环保局、供电分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2、金沙古镇、沿江古建群建设公告:为了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的建设,扩大融资渠道。经县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同意,对产业区先期开发建设的金沙古镇、沿江古建群开发建设方案已于8月18日在凤县有线电视台进行了公告。公告重点对项目开发建设形式、建设管理形式和招商合作方式进行了说明,并对项目建设背景、建设内容、设计定位和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公布了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规划图、金沙古镇和沿江古建群建筑方案图、古建单体建设方案布局图、单体设计户型面积。明确了报名有关细节和联系地点、电话和联系人。

3、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在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建“统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统建工作。统建办由双石铺镇、国土局、城建局、水利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组成。具体职能是:⑴双石铺镇、国土局负责征地、地块拍卖及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等工作;⑵建设局负责房建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及办理房建相关手续;⑶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⑷水利局负责建设规划、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工作;⑸监察局负责建设过程的程序、纪律、资金使用等监督管理工作;⑹购房户的商业经营活动根据其经营形式和内容分别由行业主管部门按行业规定进行管理。

建设进展

一是已完成沿江景观通道1.6公里,续接的沿江景观通道2.3公里设计工作已完成。二是漂流码头已基本建设完成,廊棚、石亭、桥梁加固等分项工程已实施完成。梦幻漂流项目按照文化休闲和自然风光分段进行策划,现已基本拿出了两套航道灯光照明方案,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方案比选。三是羌文化演艺中心防洪堤防工程已完成工程设计、立项审批和施工招标工作,堤防长度352米,设计防洪标准30年一遇,概算投资278.7万元。四是灵官峡九龙戏水石刻已完成了设计工作,目前正在安装调试,沿江两岸山体雕塑、石刻已选定方案,近日计划开工。五是漂流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正在规划实施之中。六是嘉陵江源头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工作,已于8月16日审定并表决通过,这将为凤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营造良好的开发建设氛围。

❼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旅游

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名胜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四姑娘山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卧龙、若尔盖高原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克基土司官寨属国家级人文景点,藏羌民俗特色鲜明。
阿坝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富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团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本朴的历史人文景观,被称为“世界最后一处尚待开发的旅游金矿”。走进阿坝就是走进自然,走进阿坝就是走进风景。阿坝,东南向西北海拔由820米上升到6250米。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隔山相望,双桥沟、锅庄坪、尖子雪山景点,流云山岗轻抹浓裹,冰斗湖、沙棘林、风娇波池、岷江大峡谷自西东来,流泉飞瀑穿行其间,大渡河裂谷由北向南;三江生态圈、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九曲黄河第一弯;川西北大草原辽阔无垠;降扎温泉、米亚罗红叶温泉,灵泉圣水洗浴民俗。岷江上游石棺葬及出土青铜器、玉石、金银器、陶器(战国时期),浓缩和再现了羌族先民的独特文化面貌和聪明智慧;古刹等建筑古朴久远,是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的杰作,是藏羌民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天文、地理、美术、医学等包罗万象,文物名刹不胜枚举。藏羌民俗风清古朴,锅庄舞、服饰、羌族刺绣、藏羌山歌、饮食文化等无不引人入胜。
2010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申报的“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1935年4月进驻到1936年8月全部走出草地,停留达16个月,留下数处会址、遗址、文物等,还有鲜为人知的红四方面军在金川建立的格勒得沙共和国遗址,以及后来建造的松潘红军长征总碑园、亚克夏雪山红军烈士陵园等。阿坝现有3个世界级风景区,3个省级风景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1个一级景点,38个二级景点,19个三级景点。5个人文景观板块:长征史诗、藏文化、羌文化、历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 主要景点花湖阿坝神座阿坝县各莫寺

❽ 羌族有什么习俗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 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

(8)羌族文化旅游扩展阅读: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駹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