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发布时间: 2020-11-25 15:50:48

Ⅰ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具备的条件!

一、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有资源,像你说的山、水、环境优美。
二、既然是乡村旅游,一定要有乡村的特色,比如说吃的农家餐有特色,其他地方吃不到。住的农家院落有特色,其他地方找不到。比如民俗方面独一无二。。。
三、另外交通要便利,让游客开车能到。
四、同时各种配套设施也要齐全,比如电、网络、娱乐等等。

Ⅱ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明将丧失贻尽。

Ⅲ 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

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映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信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保意识的增强,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c)”情结,使自己融入自然,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这种旅游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Ⅳ 我国农家生态旅游兴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若追溯我国农业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应该说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游和田园休闲活动等,在很早就已产生,后来出现的城市居民到城郊远足度假旅游虽然十分活跃,但这种传统的郊游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式的休闲和观光活动,他们外出旅游多是自发和自助式的,自己选择旅游地点,自己选择或准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食宿问题,即一切活动都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旅游对象也都未经过专门的旅游开发,处于一种“纯自然”状态。因而,他们的旅游活动一般也都没有明确的主题,仅是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现代的农业生态旅游。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真正意义上的农家生态旅游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兴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20世纪70年代末,以宗竹林为代表的少数农科村青年农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开始种植花草苗木。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周围的人们从惊讶到眼红,再到跟从,农科村人摆脱了思想的束缚,逐渐使农科村成为川西平原上远近闻名的花草苗木种植和销售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断解放,到农科村购买花草苗木的人越来越多,好客的农科村人总是热情地免费招待远远近近的客人。由于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农科村地道的农家菜和因种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吸引了一些游客,于是,1986年,中国首批农家乐在农科村出现了。农家乐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87年4月,成都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农家乐”这一名词。一时间,农科村地道的乡村菜品和原生态的农业观光传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担任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冯元蔚在考察了农科村之后,为徐家大院题写了“农家乐”,于是,这一新兴事物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此时,整个农科村已有近40家农家乐,主要形式是利用本乡生态优势,组织部分农户利用自家小院接待游客。游客在农户家花十元人民币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欢迎。农业旅游逐步成为大型休闲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基地,并被中央领导肯定。

(3)第三阶段:“品牌化、规范化”阶段。经国家旅游局验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标志着农家生态旅游进入树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阶段。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而这些项目的开展,大多是设在农业资源基础好、特色明显、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农家生态旅游区,安徽黄山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家生态旅游基地。

Ⅳ 如何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而这样的地区却非自然保护区莫属。所以要开发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势。那么保护区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社会的需求和国际趋势。现在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使世界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亚,赞比亚,台湾,不丹,日本等。但是,与热潮澎湃的大众旅游相比,我省的自然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几乎依然保持“静养深闺”的状态。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2 生态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

1982年9月,我国建立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始起步。到上世纪末,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已达953处,经营总面积8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5%,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06处。1994至1998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5%以上,年均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数达3.5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2.6亿多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150亿元,有近12万农民依托森林公园,通过从事森林生态旅游业走上了脱贫的道路。1999年,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就我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它的发展历经从原来依靠砍伐森林资源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转向利用水资源开发小水电的进展模式,如今已经开始以科学的发展观,持续有效利用森林资源走上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社区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生活。所以对更高层的国家管理机构而言,开发生态旅游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之道。

3 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引用自己的自然优势。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类等昆虫和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它有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石灰岩与茂密的森林,低洼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与分明的季节变化,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多彩。

3.1 自然资源。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的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受副亚热带高压的影响,其西缘偏南汽流给雨区输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随着雨季的到来生长加快;南缘则是热带辐合区和台风活动的雨带,山区在副高压的控制下,雨季结束后即转为旱季。地质地貌几经造山运动的影响,以及流水、风力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样性的地貌,地势陡峻,丘陵丰富,岭谷排列有序;由于地形丰富多样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组合,雨量充沛,动物植物种类多样性,林种丰富。

3.2动物资源。 保护区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物种基因库。据初步调查统计,该区现已发现脊椎动物5纲33目77科449种,其中鱼纲5目14科43种;两栖纲2目7科34种;爬行纲3目10科76种;鸟纲15目21科211种;哺乳纲8目25科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2种(华南虎、豹、黄腹角雉等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藏酋猴、水獭、鸳鸯、穿山甲、白鹇等5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自然保护区内449种陆生脊椎动物的13.81%。另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共257种,占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57.24%。广布种76种, 占16.93%。还有更丰富的昆虫资源。

3.3植物资源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尖阔混交林,灌丛与草地交叠,森林覆盖率为73%,活立木蓄积量为6100万m3。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植被外貌终年常绿,群落结构多样性,藤本植物较多。有维管束植物1333种(含珍稀濒危植物2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0种),隶属于290科1031属。其中,以热带、亚热带植物种为主,占56%,世界广布种占19%,热带种占18%,温带种占7%。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矾科和杜鹃花科为主,大多数是当地发生发展起来的华南植物区系,是特有科属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全省各个保护区的资源大同少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那绝对不能把游客从千里之外吸引过来,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竞争压力更大。所以,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自己的产品,让旅游消费者在休养度假、享受高质量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人们能够看得到和听得到野生动物资源的实物声音,使他们从感官上获得自然中的产品,有所收获。所以,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到一些实在的、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产品。

4.1观赏动物资源的引进与保护。观尝动物资源绝对不象动物园中的那样,动物被长期关闭在一个狭窄的场所中;保护区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动物资源引到游客观察的视野范围内,让游客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那种亲临的“快感”体会不言而喻。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有科学的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归与放生。短尾猴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区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惧怕人类?看过《猎人和狼》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猎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饲养,狼崽与猎人共处一家,后来饲养长大的狼把亲狼带回家,猎人与狼互不相扰,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为好友。这说明动物与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区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须讲究科学与方法,在目标景区附近插种各种各样的“果类”植物,营造一个灵长类动物喜欢的栖息环境,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态,与此同时,利用同类的听觉和嗅觉与繁殖的季节性将人工饲养驯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鸟类的引归与放归。雉科鸟类的引归相对简单一些,饲养与繁殖、人工孵化与研究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与雉科鸟类资源的引进同步进行,人工孵化也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科教宣传项目的一个内容。利用雉科鸟类繁殖快、数量多与成活率高的特点,将一定繁殖数量的雉科鸟类放归大自然,这样不但在给保护区增加鸟类资源,同时,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和食肉动物资源,增加生态旅游的可观性。

4.1.3观赏昆虫的引归与保护。蝴蝶爱花虫子爱草,我们可以利用“蝴蝶效应”种花引蝶,当然必须种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凤蝶,碧凤蝶,青斑蝶,青凤蝶,獒夹蝶等昆虫喜欢的植物,给昆虫种类营造一个“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态,游客在欣赏“奇花异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色彩斑澜的蝴蝶,给游客一种容入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才是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产品和特色。

4.1.4放生项目的开发引用。放生项目的开发是尖对饲养动物的繁殖而言的,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进行一次放生宣传,让繁殖成功的动物“生于斯,放于斯,回归大自然”,同时让所有“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参与到放生行动中去,增加收入,增强宣传,寄教于乐,多重目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2野生珍贵植物资源的驯化与展示。游客自远方来,能够进到保护区已经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让他们爬山到某一个山头上去观赏各种珍稀珍贵的植物,这样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规划时要适度考虑将一些珍稀珍贵植物种子或引种驯化,在景区中培育研究和驯化展示。

4.3社区景观与人纹。在保护区范围内有一部分属石灰岩地区,岩石构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动的水质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流动性使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相混合产生混合溶蚀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许多的裂隙、溶沟,甚至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保护区中有一个洞穴,深约200米,在洞中沿途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使水中CO2含量减少,造成碳酸钙的重新沉积,使洞穴中宽广的地方沉积景观丰富。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部分都从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这个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而地表水相对较少,所以,保护区中水库成为养一方人的饮水资源,成为社区自觉保护的水资源;还有风水林和流传着一人一天耕种10块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的建设。 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设计应由保护区专业人员参与设计与确定。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动物观赏景区。

4.4.1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绕水库的鹅卵石环道,宽度为2米,总长3.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使用,同时设计一些锤钓小屋。

4.4.2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4.4.4停车场: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游人仅可步行游览,简化交通及安全性。

5 开发生态旅游要遵守的原则。

保护区的功能与职绩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所以很多自然保护区牺牲了发展的机会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片面性的不发展的极端认识。所以,自然保护区和它的社区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为此,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5.1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5.2自然环保原则。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5.3社区参与原则。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农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5.4环保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森林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5.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珍贵稀缺的资源,保护区应当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对生态旅游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5.6清洁生产原则。在实际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5.7利润回投原则。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使旅游资源得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5.8专业人员的培训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知识广,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护性开发意识,有很强的保护素质和保护知识,与大众旅游的服务培训不同,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Ⅵ 如何在贵州发展生态旅游,1什么是生态旅游.2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旅游

贵 州 生 态 旅 游的 发 展 现 状 及对 策 分 析旅 游 业 被 认 为 是 20 世 纪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最 快 的 产 业 。然 而 , 随 着 全 球 旅 游 业 产 业 规 模 的 日 益 扩 大 , 旅 游 活 动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也 越 来 越 大 。如 何 使 旅 游 业 发 展 和 保 护 环 境 相 协 调 ?换 而 言 之 ,如 何 使 旅 游 景 观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生态旅游正是基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挑战时应运而生 的 , 并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旅 游 方 式 ,越 来 越 受 到 各 国 政 府 和 游 客 的 青 睐 , 其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20% ~ 2 5 % [ 1 ] ,集中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传统的旅游业同 样 给 贵 州 省 的 旅 游 区 带 来 了 一 系 列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特 别 一 些 喀 斯 特 生态脆弱区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更好的发挥贵州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与环保事业的紧密联系, 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贵州 省 的 生 态 旅 游 发 展 现 状 与 对 策 分 析 , 促 使 其 生 态 、经 济 、社 会 三 大 效 益 的 统 一 ,为 贵 州 省 的 经 济 建 设 和 生 态 旅 游 实 践 提 供 参 考 。 一、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及特点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思克 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并首次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指对环 境负责的、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 护 , 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获益 [2] 。生态旅游在 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在这之后,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 及归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各国不少专家学者又根据本国特点,进一步发展 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比如美国学者D N B Lee[3]认为理想的生态旅游系统包括:旅 游者对所游览地区具有保护意识;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充分考虑环境和文化 需求;采用一个有当地居民参与的长期规划战略,减少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培 育一个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 . 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拉尔 夫·巴克利(Ralf Buckley)[4]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 游、 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叠部分。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 年 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 境的教育,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5]。 虽然至今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由于研究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 各国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基本 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对象是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 (包括文化 遗产),二是生态旅游的过程是把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作为既定前提,三是生态旅 游的目标是实现经济、 社会、 文化和环境高度协调,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其 主 要 特 点 为 : 一 是 环 境 保 护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双 重 特 性 。 二是体现了 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相 处 。三 是 生 态 旅 游 与 高 国 民 素 质 紧 密 相 连 , 体 现 的 是 社会文明与进步。 二、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 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是一个山川秀丽、 资源丰富、 气候宜人、 民族众多的内陆喀斯特山区省份。 贵州高原山地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 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奇山异水,构成了风韵独特的地域性喀斯特旅游单 元。在全省17.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旅游资十分的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称。 (一)、独具特色的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 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省, 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发育了 一套最典型、最显著的喀斯特峰丛、峰林、瀑布、峡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观, 构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异洞“为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全省现有8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 荔波樟江、 赤水),其中有7个都是美学意境迥异的喀斯特景区,贵州作为喀斯特旅 游资源大省是名副其实的。随处可见奇峰、异石、山泉、飞瀑、湖泊池沼、溶洞 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具有喀斯特特点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贵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赤水桫椤、雷公山、梵净山、习水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威宁草海、荔波茂兰和麻阳河等自然保护区),省级3个, 地市级22 个,县级96个。现有自然保护区中,古生物遗迹类型有1个、地质地貌类型有1个、 内陆湿地类型有8个、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有118 个。我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一是有生态系统多样性、二是类型复杂,组合多样、 三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特点。贵州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品种多、价值高。 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蕨类植物7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 珍稀濒危植物4种,二级重点保护有29种,三级重点保护有41种。全省已记录的脊 椎动物有921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8.3%,其中鸟类有421种,鱼类202种, 兽类有132 种,爬行类有103种,两栖类有63种。 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 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15种,属二级重点保护的72种。 此外,还有贵州省特有或稀有 [6] 的物种类有19种 。根据有关文献说明,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居于我国 第四位。 (二)、贵州优质的生态旅游气候资源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纬度较低 的原因,许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最冷的是1月份,平均气温在3—8度 之间, 而最热的是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6度之间。贵州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 也比较复杂,从而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气候差异非常普遍。这些特点使贵州不仅具有“ 天然大空调“的美誉,还是同一 季节观赏气候垂直地带性差异的最好去处。 (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无处不洋溢着 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 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 了本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以及不 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 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 个; 民族歌舞绚丽多姿;民族建筑特色鲜明;文物精华汇粹,古迹遍及全省;民间工 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挑花、漆器、 陶器械、箫笛等。 三、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贵州的自然保护事业受到省市领导、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有关专 家、 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对贵州建为自然保护区的各类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 的考察, 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贵州自然保护区的 建设。截至1996年底,贵州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29个, 总面积289690(ha), 占全省土地总面116%(表1)[7]。表 1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序 号 1 自然保护 区名称 青岩油杉 野钟黑叶 猴 桐梓白箐 绥阳卧龙 道真大沙 河 道真仙女 洞 赤水桫椤 地点 面积 主要保护 (ha) 对象 80 青岩油杉 黑叶猴及 森林生态 系统 银杉、 珙桐 类型 建 立 保护区 主管 时间 级别 部门 县级 林业 贵阳市 六盘水 市 桐梓县 野生 1984 植物 野生 动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动物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态 系统 生境 野生 动物 森林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统 野生 1987 1985 1986 1984 1984 1984 2 3 4 5 6 7 1698 2800 市级 县级 县级 县级 县级 国家级 环保 林业 环保 林业 环保 环保 8 梵净山 9 麻阳河黑 叶猴 红豆杉水 绥阳县 5 青树等, 岩溶地貌 银杉及生 道真县 4600 境 黑叶猴及 道真县 6907 岩溶洞穴 桫椤群落、 赤水县 13300 小黄花茶 等 森林生态 江口、 印 41990 系统、 黔金 江、 松桃 丝猴、 珙桐 沿河自 黑叶猴等 治 珍稀生动 4667 县级 物及生境 南亚热带 沟谷季雨 林 南亚热带 沟谷季雨 林 大鲵及生 1986 国家级 林业 1986 省级 林业 10 渡邑 望谟县 7200 1990 腈以级 林业 11 12 双江 黔西大鲵 册亨县 黔西县 5400 1000 1990 1986 县级 县级 林业 林业 境 13 草海 威宁自 治县 12000 高原湿地 生态系统 黑颈鹤等 14 15 16 雷公山 剑河鹅掌 楸 都匀螺丝 壳 茂兰 黔东南 自治州 剑河县 都匀市 47300 50 4500 中亚热带 森林及秃 杉等 鹅掌楸 水源涵养 林 喀特森林 及珍稀 动植物 沟谷季雨 林 中亚热带 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 林 森林及野 生动植物 古树 中亚热带 森林 水资源及 水源林 水资源及 水源林 森林生态 系统 17 荔波县 21100 18 罗羊 罗甸县 2975 动物 内陆 湿地 和水 域和 水域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统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 森林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统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态 系统 水域 生态 系统 水资 源及 水源 统 森林 生态 1985 国家级 环保 1982 1988 1982 地级 县级 县级 林业 环保 林业 1988 国家级 林业 1990 县级 林业 19 宽阔水 绥阳县 2447 1982 县级 林业 20 21 22 习水中亚 热带森林 余庆洞水 朱家山 贵阳阿哈 水库 窑上水库 水源 佛顶山 习水县 余庆县 瓮安县 48666 10 2507 1984 1988 1995 县级 县级 县级 林业 环保 林业 23 贵阳市 19000 1992 市级 环保 24 六盘水 市 石阡县 1700 1989 市级 水电 25 27300 1992 县级 林业 系统 26 老林沟 水城县 170 光叶珙桐、 野生 水青树 植物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 林 森林生态 系统 白冠长尾 雏 森林 生态 系统 森林 生态 系统 野生 动物 1992 县级 林业 27 冷水河 金沙县 2830 1992 县级 林业 28 29 大开田 威宁妥打 麻江县 威宁县 760 4267 1992 1992 县级 县级 林业 林业 截止1996年底统计,全省2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9690ha,占全省土地总面 积116%,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个、地市级3个、县级20个。就已建立的自然保 护区分析,其中既是保护区,又已辟出一定旅游区向游人开放的就有 5处,它们是 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金沙沟桫椤保护区、梵净山和雷公山等。它们约占 我省已建保护区的17%。 此外,贵州省经国务院批准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论 是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规定 ,还是通常的理解,它们就是国家公 园,也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受到特别保护。因此可以说,贵州的生态旅游 已经起步,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 四、贵州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贵州已经提出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省的口号,而且正按照 “完善西线、 开发东线、规划南线、突破北线”的思路,重点建设东部的苗、侗民族风情旅游 线。 同时,完善西线的黄果树、 龙宫精品旅游线的软硬件设施;南线则重点培育茂 兰喀斯特原始森林探秘游及水族、瑶族风情点;北线开辟遵义名城名酒及赤水桫 椤生态游等项目;此外,东北线的梵净山及西北线的草海也属开发之列。 尽管如此,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交通滞后是制约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 颈” 。 这也造成一些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旅游投入大于发达地区,门槛人口 数量高,同时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旅游开发对环 境产生较大的破坏。 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 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确保部分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 ,无法保障社区群众 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保障游客能够获得充分的环境教育。 三是缺乏规划,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旅游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要求抢 抓机遇尽快开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顾条件 ,不管规划,一哄而起, 投放大量 资金开发得不到市场认可的项目,既造成浪费,又破坏生态环境。 四是旅游业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 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解,将发展生态旅游简单地看作是对自然环境资 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开发中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五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全民素质相对较低等一些 问题。 六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布局差。 因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协调、 规划、 布局不好,不但无法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潜力,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 省,也不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更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直接影响旅游业的 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贵州生态旅游的措施一是改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 . 贵州生态旅游区大多位 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保护区的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 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 金,增大投入,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在保护区缓冲地带 的外围(即保护性经营区),利用“生态技术”,修建“生态饭店”、“生态旅 馆”[8],满足保护区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吃、住、行、游、娱等多方面的需 求。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游客提供高 层次的服务,提高生态旅游档次和效益,并推动保护区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 设事业的发展。 二是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导,开展生态 旅游规划研究。首先要求规划者对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 对旅游者的行为有良好的控制力。要组织旅游、溶岩、生物、环保、规划、 文化、美学、民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规划小组,以确保获得科学的规划效果。 其次,要充分了解贵州各旅游地资源、环境的价值、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资 源的生态特色为基点 ,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划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区 域, 确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强度与开发秩序[9]。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引 导,科学分流和疏导游人,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运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 标。 三是建立旅游投资的效益评估体系,进行替代产业的经济、环境影响比 较。包括最低开发成本评估,不同开发模式下,旅游与地方经济关联度评估。 评估其他产业的可替代性 ,以及不同产业之间优劣势比较 , 确定旅游业的产 业优势度。 四是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相关组 织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 补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制 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 景区规划、 旅游营销、 旅游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运行。 五是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自然保护 意识通过加强贵州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生态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了解 贵州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初步认识保护区内常见的物种和保护物种 , 爱 护游览区内的花草树木,不损害和污染环境。加强对各类环境管理条例的宜 传教育,规范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环境伦理 学的学习,形成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在景区添加形象生动 和科学有趣的导游标示 , 及时提醒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 , 促进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 六是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关组织 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 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 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王健.旅游法原理与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69. [3] 转引自李江玲 .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2005.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Ralf Buckley .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1994. [6] Lee D N B, Snepenger D J. An Eco tour ism Assessment of To rtueror [ J] .Costa Rica.1992. [7]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 贵州省环境保护局.1999. [8]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 Ⅱ) 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 [9]牛亚菲. 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 地理研究.1999. 致谢词 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卢绍香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 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 励着我。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卢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 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我才能完美的交上大学的最后一份答卷。在此谨向卢 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 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 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学生:万亚芬 2013 年 4 月 15 日

Ⅶ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Ⅷ 如何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坚持融合发展,丰富生态旅游内涵。实施“旅游+”发展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生态观光型旅游发展向“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综合发展,利用生态景区开发科考、探险、户外、登山、越野、露营、康体、养生等多种产品,提升景区综合功能,增强景区吸引力。纵向深度挖掘景区资源,横向积极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科考探险和体育旅游。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借力全域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名片。随着大众旅域、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将逐渐从过去景区点封闭式旅游向开放式全域旅游发展,门票旅游经济将成为历史,全域、全境、全过程,一村一地、一山一水、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处处皆是景将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流。

Ⅸ 应该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通过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远景设计研究院乡村旅游规划专家解释到:通过生产文化、民俗文化、村落和民居文化、田园风光等的合理开发,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需求。乡村旅游和农业统筹规划可以从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式入手,开展乡村旅游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Ⅹ 如何看待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觉得这是时代进步必然的一个要求,也希望我们的生态环境可以越来越好。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