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一词
A. 文化旅游的定义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文化旅游是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与旅游在内涵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而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与诸如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等相并列,是文化的一种类型。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进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文化的发展又能为文化旅游提供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研究内容,而旅游文化的内容要比文化旅游丰富得多。
B. 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
http://..com/question/550757.html?si=4
你想做学术研究吗?答案是,没答案。这是一个伴随旅游经济而产生的一个词,基本就不是一个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术语。
文化,广义上讲,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合。它体现在衣食住行这些最普通的生活过程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等这些很大的社会活动中。现在有一种流行,什么东西一旦加上“**文化”,就很牛。狭义上是指称现实可见的表达一定时代特征或价值观念的载体,比如出版物,传统节日,历史典故……。
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出版物,各地举办的旅游促销活动,拍摄的旅游宣传片,旅游引发出来的新行为,比如驴友俱乐部,五一,十一疯狂的旅游透支……。
http://..com/question/13110110.html?si=3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C. 旅游文化市场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市场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展开的一切旅
游商务活动的过程。
D. 旅游一词最早起源
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旅行的类别,殷人和周人习用“旅”字,专指当时最活跃的一种旅行——商旅。《易经》中,专讲行商客贾的一卦就称为“旅”卦。
“旅”字之所以用于商旅,一是“旅”本来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为“庐”,与“庐”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当时商业旅游的专称。
东周时期,旅行分类更加清楚,东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来的说法,以“旅”称商旅,以“征”称军旅,以“归”称婚旅,以“巡”称天子之旅,以“迁”称迁徙之旅,特别是他们用“旅”字为中国旅游史引进了现代“旅游”的概念。
(4)旅游文化一词扩展阅读
旅游种类:
1,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指他国公民到该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出境旅游是指该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2,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民在居住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该国公民在国内的旅游活动,也指在一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在该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从旅游发展的历程看,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E. 旅游文化一词最早是由哪个国家的学者提出
旅游文化?
明明的汉字,你说是哪个先提出来的
F. 旅游一词出自哪里
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事情,而在战国时就有“旅”或“游”字,《庄子》中,“游”字就出现了上百次以上.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旅游一词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南朝(宋齐梁)时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其中载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即在收录有5万多首诗歌的《全唐诗》中,以旅游为题的诗共6篇,它们是贾岛的《旅游》、李群玉的《旅游番禺献梁公》、李昌符的《旅游伤春》、高适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王建的《初冬旅游》、刘沧的《春日旅游》;而旅游一词在《全唐诗》全部诗句中出现过22次,如“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白居易《适意两首》)等(4),在此恕不一一列出。但是,除了这些诗(句)之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中发现有“旅游”一词出现过(5)。
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续编,把“旅游”一词解释为:“今泛指外出作客。” 而后于1959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把“旅游”解释为“旅行游览”,此处是把它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看待的。直到1964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以后,“旅游”一词才慢慢在社会上传用开来。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沿用了以前的“旅游”释义,即“旅行游览”。这是对旅游笼统的解释,其含义是比较宽泛的。至于“旅行”一词则出现较早,它有结伴而行或作客远行之意,其史料有《礼记·曾子问》:“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此外,西汉·刘向《说苑·辨物》:“麒麟……不群居,不旅行。”如果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来解释,它指的是体育的手段之一,也是文化休息的良好活动内容。在我国,传统旅游着眼于“游”,这也可以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找到依据。如《尚书·大禹谟》:“罔游于逸。”《诗经·国风·泉水》中说:“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游为“旌旗之流”,又作汓,意为“浮行于水”,均指某种得心应手、适意自得、与环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高妙状态。游又指嬉戏、游戏,营造人生的超拔境界。应该说传统之游不必远足,远游近游都是游,不一定完全依赖“旅”(4,6-10)。这样的旅游存在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四季的变化本身就调节了劳动和休闲。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循环往复,人们在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而玩耍或游玩的色彩则很重(11)。
旅游由来
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又称做旅行。他是一种覆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互联网纾旅游组织指旅客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五十五哩。
就是人们离开常驻地,前往另一个地方进行观光游览活动,并且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我国旅游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起步到*97中国旅游年拉开序幕,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发程
G. 宣传泉州旅游文化拟写一句广告词。从泉州十八景选一处,写其特点。
多元文化 古韵泉州
东南形胜地 地灵人杰
八闽鸿运城 城以泉名
这是一个以泉水命名的城市
一个面朝大海的东方古城
一个把历史写在水上,并具有海洋魂魄的故土
一个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独领航海贸易风骚
将丝绸的光泽铺设在辽阔海水上的历史名城
她---就是泉州
从泉州十八景选一处,写其特点。开元寺的东西塔和洛阳桥。
泉州民谚:“站起来要像东西塔,躺下去要像洛阳桥。”
东西二塔高达48.24米和44.6米,不说比起一般的房屋了,就是在塔的世界,也是够高的。
有一本“世界之最”的书把东西塔列为石塔的世界之最,我看当之无愧。
东西塔的地基也有塔高的深度,这一条未必人人知道,因为其看不见。它决定塔不但高,还极稳,要想推倒东西塔不容易。
明代泉州有一次大地震,相当现在的8级,摇了它好一会儿,只崩断塔顶的一条铁链,掉下两三块小石头,两座塔都安然无恙。
但人再怎么说也不可能长得像东西塔那么高大,篮球运动员姚明够高的了,也只有2.23米。
显然,这句谚语赞美的是一种有大作为的人格和气概,和人的高矮无关。
倒下去像洛阳桥也不简单,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因采用“种蛎固基法”而经得起水急潮狂的冲击,它伫立在惊涛骇浪之中,格外的壮美!
H. 论述旅游一词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骨刻文中已有“旅游”二字:“旅”和“游”二字在山东昌乐骨刻文中发现,是东夷平民旅游娱乐活动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旅游文化的体现。中国旅游不仅历史久远,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最早文字记载的国家。
1.旅行游览。南朝 梁 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巖馆之。”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光裕庐
2.谓长期寄居他乡。唐贾岛《上谷旅夜》诗:“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唐尚颜《江上秋思》诗:“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故国无秋信,邻家有夜砧。” 明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廿载邗江路,行吟动值秋……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1]
字根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基本概念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
旅游山水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现代旅游业定义
(1)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
——逗留的时间
(2)对出游的目的定义
以该尺度为基础的定义旨在涵盖现代旅游的主要内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强制性的或自主决定的旅游活动。他们只把消遣旅游者视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务旅游单列出去。
——商务和会议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结合在一起的。参加会议公务旅游也被视为旅游。
——宗教旅游,以宗教活动为目的的出行活动。
——体育旅游,与重大体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旅游。
——互助旅游,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通过互相帮助 ,交换等互助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住宿,互助旅游不但节省了旅费,而且因为当地人的介入,更深入的体验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3)对旅行距离的定义
异地旅游(Non—10calTravel):许多国家、区域和机构采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距离作为重要的统计尺度。
旅行距离:确定的标准差别很大,从0到160公里)不等。低于所规定的最短行程的旅游在官方旅游估算中不包括在内,标准具有人为和任意性。
(4)对逗留时间的定义
过夜游客:为了符合限定“旅游者”的文字标准,大多数有关旅游者和游客的定义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须至少逗留一夜的规定。
“过夜”的规定就把许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实上,“一日游”往往是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的旅游设施收入的重要来源。
(5)其他方面
旅游者的居住:在进行市场定位和制定相关市场战略时,了解旅游者的居住地要比确定其他的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国籍等更为重要。
交通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规划,一些目的地通过收集游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车、轮船、长途汽车、轿车或其他工具)的信息来获得有关游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国际组织定义
(1)1937年,第一次定义国际旅游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因此在统计上迫切需要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1936年举行的一个国际论坛,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外国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他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1945年,联合国(取代了原来的国家联盟)认可了这一定义,但是增加了“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限定。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这次大会是当时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英文名字的缩写为IUOTO,即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发起的。
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游客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游客包括两类不同的旅行者:
——旅游者(Tourist):在所访问的国家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且以休闲、商务、家事、使命或会议为目的的临时性游客
——短期旅游者(Excursionists):在所访问的目的地停留时间在24小时以内,且不过夜的临时性游客(包括游船旅游者)。
从1963年开始,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了这次联合国大会所提出的游客、旅游者和短期旅游者的定义以及以后所作的多次修改。
在1967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提议,应该建立一个单独的游客类别。旅游者至少要逗留24小时,然而,有些游客外出游览但于当日返回了居住地,这些人被称为“短期旅行者(Excursionists)”、这类游客包括了不以就业为目的的一日游者、游船乘客和过境游客。短期旅行者很容易与其他游客区分开来,因为他们不在目的地过夜。
世界旅游日
(3)世界旅游日的确立
世界旅游日 (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2]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自1985年起,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I. 名词解释:文化旅游.急啊,同志们帮帮忙,和旅游文化是不同的.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当然是不同的概念。
单纯字面看就不同,文化旅游中的旅游是动词而旅游文化中的旅游是定语来修饰文化的。
文化旅游可以看成目的性旅游的一种。可以看成观光度假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探亲旅游等的分类。
文化是什么?历史,建筑,人文,民俗,饮食等都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代表。
所谓的文化旅游是以领略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鉴赏建筑风格为主的旅游活动。
但是当今抱有纯文化旅游的旅游者少之游少,旅游企业在历史文化的线路设计上也只是噱头。历史,人文的东西少之又少,只是冠以历史文化旅游的名称,添加少数景点,其实换汤不换药。
真正的历史文化旅游是旅游层次的较高等级。现今的中国旅游者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层次的需求。
旅游文化就不再赘余。
以上是个人的看法与解释。
J. 什么是旅游文化
你想做学术研究吗?答案是,没答案。这是一个伴随旅游经济而产生的一个词,基本就不回是一个社会答学或文化人类学术语。
文化,广义上讲,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合。它体现在衣食住行这些最普通的生活过程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等这些很大的社会活动中。现在有一种流行,什么东西一旦加上“**文化”,就很牛。狭义上是指称现实可见的表达一定时代特征或价值观念的载体,比如出版物,传统节日,历史典故……。
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出版物,各地举办的旅游促销活动,拍摄的旅游宣传片,旅游引发出来的新行为,比如驴友俱乐部,五一,十一疯狂的旅游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