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旅游乡村产业发展
❶ 云游佳乡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显而易见,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升级。
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这种互动发展,在于双方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市场以及具备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传统农业的内涵、生态理念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传统农业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正是乡村旅游中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传统农业的内涵指引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健康的生态理念和优秀的生态文化。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恰好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具备了完整基础。
其次,乡村旅游推动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的最大困境是市场需求有限,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更广阔市场前景。同时,乡村旅游还帮助传统农业打破发展瓶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极大的市场推动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互动发展具有多重效益。从上述分析可知,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具有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两者互动发展能够产生多重效益。其一,传统农业依托乡村旅游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的长久发展;其二,传统农业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效益最大化,在保护自然环境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三,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提升社会效益,有效解决农民就业、乡村文化保护等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优势明显,双方融合发展大势所趋。现阶段来说,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模式有五种,分别是农业文化旅游创意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游览模式、农业科技科普模式、农业生态养生模式以及休闲农场体验模式,这五种互动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推动传统农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❷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互动,才能打造更强IP
在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非常迅猛,并且竞争力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就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在乡村旅游中融入文化创意,就转变了乡村旅游业的模式。使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加浓厚,对乡村文化的转型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乡村旅游是文化产业发挥创意优势的平台。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最后,乡村旅游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市场发展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通过打造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园区来实现。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园是以旅游文化生态资源和人文遗产作为依托的,以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为基础,来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部落,乡村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需要逐渐加快乡村文化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特色。
❸ 乡村的文旅产业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规划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止被牵着鼻子走。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条件,因势利导,可以适度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小镇、红色旅游共建民宿等特色项目。有的地方资源优势不突出,可以把眼光更多放在生态治理、乡风建设上,而不是紧盯村里几块地大兴土木。米小粒共建的农业生态民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于民以惠的同时引领区域乡村旅游向品牌化、精致化、特色化的道路发展。
❹ 在乡村旅游竞争越的今天,该怎样突出自己的特色
在乡村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勇先创景建议一定要走个性化、特色化和创意化之路,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打造不同的产品,走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依托型,以发展周末度假客源为主,是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适宜开发集疗养、娱乐、运动健身等产品为一体的层次较高档的乡村度假村,并且对基础设施等辅助服务质量要求较高;旅游资源依托型,依据资源类型不同可分为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和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主要借助本地或相邻自然景区的资源优势而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征,给游客带来一份悠然自得的绿色心情,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自然与生态、休闲性、参与性活动等的结合;历史文化依托型则重点打文化牌,产品以修学、观光旅游为主,适合高层次的市场需求,一般开发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让游客体会到清新自然的空气、淳朴民风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名胜和名人的深厚;依托乡村居民、人文遗迹、古建筑、文物等物质形态以及地方民间文艺、民俗节庆活动、地方民间文化庙会等文化形态,开展可参与的观光游览活动是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抓住民俗等核心特色;交通依托型,主要客源是交通干线附近的居民,随着经济的发达以及私家车的增多,高度压力下的白领阶级们对于这种交通方便的乡村旅游的需求热情高涨,也是人们逃离城市、寻觅清净、远方探奇的绝佳之地;产业经济依托型,产业融合衍生出来的旅游新业态为乡村旅游的产业经济依托型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托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类似乡村美味品尝,渔村垂钓等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这样不但满足游客的旅游基本需求,还可以学到相关产业的一些知识,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客观上会吸引大量的青少年客源。
❺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❻ 乡村文化如何用于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文化涵盖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该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确定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围绕着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乡村品牌形象。
(1)保留当初的风景文化的保护开发——特殊乡村景观的保留与环保开发
乡村景观,包含因地域环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风貌、乡村聚落形态、后天农田景观等内容,是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在旅游开发时就应该以恢复和保护为原则。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中,除了提升基础的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炼乡村本土的元素,还原乡村本土的风格,将原始的乡村风景保留,将最初的感觉保留,将历史的文脉保留,将乡村的味道保留。
(2)回归原始的情怀萦绕在很多人心中的“乡愁”,其实是远离乡土的人,对于家乡的一种记忆、一种儿时的情怀。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对乡村的一种原始记忆,儿时乡村活动,引起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归属感。
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的节点,是乡村文化的展示载体,同时也是游客感知一个乡村的最直接表现,游客需要一种真实可触摸的乡村旅游;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乡村农事活动体验、乡村农耕技术展示、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成为游客感受乡村,寻找儿时记忆的一种体验。
(3)还原最初的味道,文化的渗透放大——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与市场营销
乡村农产品,是乡村最真实味道的直接载体,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产业经济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我们会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田”等内容,会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乡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问题,会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农田景观的营造问题……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开发与乡村文化的融入。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有目的的营销,才能真正实现“可带走的记忆”。将农产品变成礼品,提升经济价值;将商品变成记忆,进行情感营销;将文化融入农业, 增加产品内涵;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和营销,不仅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还可通过游客,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增强乡村的市场影响力。
(4)传承至臻的工艺文化的传承发扬——民俗文化/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❼ 美丽乡村一定要把传统村落城镇化吗
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乡村的美丽,村容村貌只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生活富裕只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内涵。近期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浙江安吉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感觉安吉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首个样本,从“旅游”角度来看,安吉“美丽乡村”还有更广的提升空间,并在规划中提出“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基于此,笔者深思“美丽乡村”从旅游角度,如何“美丽”?如何才能“更美”?
乡村环境景观美
景观美,是吸引游客到乡村去的理由,也是乡村居民不愿离开的原因。美丽的乡村景观,除了保护良好的乡村原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进行景观提升外,还可以规划建设规模化的特色景观,如笔者参与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中华紫薇文化产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浙江长兴和平镇生态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等,通过规模化、科学化、艺术化种植紫薇花树、红枫等,塑造如梦如幻的独特乡村景观,让乡村因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面貌、不一样的风景而变的更美丽。
乡村文化风情美
景观美能点亮乡村,让乡村分外妖娆;文化风情美则能让乡村更有内涵、更有韵味,让乡村回味无穷。乡村文化风情美的塑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以及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观光体验,二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活化体验。而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较匮乏的乡村,文化的塑造只能依托于植入。如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广德和合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发展项目概念性规划》植入广德的“七善”文化,浙江德清县“洋家乐”植入的异域风情文化等。
乡村产品系统美
景观美、文化美是美丽乡村旅游两个重要的核心,产品系统美,还需要“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购的美”等产品组合支撑。如苏州最美乡村旺山,除了山水景观、银杏、茶园、竹林等自然景观美与西施塘、烽火台、九龙潭等文化内涵美之外,还有全国首家村级“中国特色商业街”以及温泉度假村、度假酒店等产品,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让游客感觉旺山旅游产品非常丰富,有效地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游客消费,也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乡村配套设施及服务美
景观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配套设施美则是基础。美丽的乡村景观如果没有优良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不仅留不住游客,旅游的美誉度也将大扣。笔者在“安吉‘美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思路中,提出依托安吉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通道、旅游集散咨询服务设施、旅游慢
行绿道、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如网络服务等)、旅游标识导向及解说服务设施、旅游环卫及安全服务设施等等,通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提升,满足游客、居民的双重需求,让美丽乡村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美丽乡村,还是外地游客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硬件”配套,还需“过硬”的“软”服务,如乡村讲解员的优质解说、乡村饭店与农家乐住宿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乡村旅游环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等等。
乡村产业发展美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有效结合,优化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方式与内容,提高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美丽经济”。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编制的《松花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松花江流域中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诸如、鹿、林蛙、渔业等,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土特产美食、购物、休闲体验等产业,延伸土特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富民”。
乡村城镇化建设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逐渐在走向城市。有的乡村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有的甚至破坏了古老的村落,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开始变得“千村一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城镇化道路应当探索新的路径,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地集约化发展、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让乡村变得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倡导尽量保留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或古村落,并适当保留原住居民,通过旅游的导向发展,进行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农民身份的转变以及乡村城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让新农村兼具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的双重优点。如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参与编制的《嘉兴市湘家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及水乡古村概念规划》中提出形成花园新市镇、乐活新田园、度假新天堂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乐活新田园”板块中保留水乡古村,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建设“水乡桃花源”,打造江南新田园生活体验地。
❽ 乡村旅游,如何在文化和旅游时代创新
乡村旅游想要得到全面升级,各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以下几点:首先是乡村交通设施升级——生态绿道、内外通畅。
乡村外部交通升级:好的路面硬化是首要问题,以此来保证道路的通畅和整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警示避让标识系统,绿化也是重要环节。注:材质一般为沥青、水泥
乡村内部交通升级:乡村内部道路的升级打造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完善内部路网。要做到道路两旁没有违章建筑和其他杂物的乱堆乱放,确保道路的畅通河整洁;此外,还要设置机动车系统(独立的消防通道、观光车专用道)和步行系统(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等,还可以提供代步租赁服务。注:可选择与乡村风格一致的水泥、鹅卵石、石板等材质。
乡村环卫设施升级——数量充足、卫生方便
乡村环卫设施数量缺乏是乡村旅游一直存在的问题。卫生间和垃圾桶“数量充足、卫生方便”是最基本要求,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配备数量充足的厕所、垃圾桶。这样在旅游旺季时也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景区给游客一个好印象。
乡村住宿设施升级——种类丰富,满足需求
住宿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尤其在旅游高峰期更是一床难求。住宿接待设施可以各种各样,不必要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度假公寓、酒店、客栈、休闲农庄、乡村会所、原生态民居、森林小木屋等都可以作为开发建设的模式,从而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乡村旅游住宿体系。
❾ 繁华农村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
这位知友,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乡村文化又分为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哪些?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例,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乡村旅游中所蕴含的文化,不同于城市旅游所蕴含的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不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而是享受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特色,让城市旅游者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展示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乡村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三、乡村文化振兴指什么?
1.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2. 加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游牧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民风、民居等文化的保护;
3. 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 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培养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四、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
乡村文化产业要发展的方向是立足市场、走进消费。总结多年的实践有多样化的模式选择。
1. 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让外地和城市游客感受到淳朴的文化生活气息;
2.开发乡村工艺品,组织大家参与到特殊文化创意产品的加工和经营中来,比如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
3.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通过体验经济来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
4.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
5.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
❿ 如何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1、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农业新品种。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人工培育的优势,挖掘开发新颖的农作物蔬菜园艺等新品种,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现不同乡村旅游景点的差异性。
二是展示农业生产新工艺。
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园艺栽培新方法会给游客带来新的感受。
三是展示农业新产品。
农业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药材蔬菜、野生蔬菜让游客大开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创意葫芦等让游客爱不释手,跑山鸡、乌嘴鸭、藏香猪等让游客谗馋涎欲滴。
2、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典型代表,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开发微博、微信、网络社区、易信等自媒体平台,可以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购(团购)、导览、导航等智慧化服务。
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营销推广平台,更要创新服务、产品、市场。如通过可穿戴移动终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画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
开发乡村旅游动漫、游戏等产品,将旅游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戏中去,让游客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游客黏性。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消费者地域分布、消费特征,进行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产生的大数据对乡村旅游进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预测,帮助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监控和危机管理能力。
3、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要从旅游要素出发,深度挖掘并融合乡土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抓住文化、资源、生态和生活差异,满足市场需求。
一是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合理改造,优化布局,培育以美丽田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
挖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文化内涵,形成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业态。
举办农味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或乡村美食节,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旅游氛围。
二是与休闲文化融合。
培育知识型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型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型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文化游,实现引人、怡人、动人、养人目的。
三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创意项目,如形成乡村演艺、影视等创意案例。用创意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用创意强化乡村旅游营销,用创意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消费。
4、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建设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拉动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而后者又能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及资金积累,加快其发展。
应积极推进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村建设,形成乡村科技旅游社区、乡村景观旅游社区、风景名胜旅游配套服务社区、农家乐服务群旅游社区等,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产业集聚、差异化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建设中须强调城镇特色与文化氛围,尊重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打造特色、注重体验;
注重引导、强调社区参与,多模式共建;整合资源、塑造品牌;
强调土地利用的适度集约,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智慧平台构建,建设资源型乡村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服务型小镇,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5、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融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意产品的营销更新了农民的市场观念;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做大做优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因此,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创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