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景點 » 西安旅遊景點導游詞

西安旅遊景點導游詞

發布時間: 2020-12-17 20:50:47

① 古城西安還有很多旅遊勝地,你能不能不能選擇一處,寫一段導游詞。 要求介紹清楚那裡的特點

西安,十三朝古都來。西北自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劉邦取名長安已有2000多年。下面介紹大雁塔。大雁塔乃是唐三藏修建。位於大慈恩寺內,是唐高宗李治為感念其母長孫皇後養育之恩而建。現位於西安城南有大雁塔廣場包圍廣場有分為南廣場北廣場南廣場有唐三藏像及亞洲最大音樂噴泉每天都會表演,音樂與噴泉在空中交會美不勝收。該廣場上還有專門賣藍田玉和唐三彩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大唐芙蓉圓。西安有名的小吃等等

② 西安景點導游詞 500字左右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為「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台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於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後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於那裡地勢低窪,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於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裡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於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布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為「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碑林為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為「禮門」東門稱為「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築,是由華山西嶽廟移過來的,採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③ 西安古城旅遊勝地的導游詞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代裡重修厥後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朝就是聞名的遊逛景點,故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期間的落款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布局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降,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東南西北各有1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眺望全般建築派頭弘大,造型簡練穩重,比例協調程度適當,筆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力無缺的樓閣式塔塔內裝有樓梯,供人登臨,可俯瞰西安古城是以,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聞名古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朝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的地方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釋典,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因為玄奘所規劃寶塔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盪難以成就,又不肯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輸將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因為厥後在長安薦福寺內建築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傳播直到現在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成攀緣,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立持建塔,用時兩年建成因轉表層土心,風雨侵蝕,半百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④ 古城西安的旅遊勝地導游詞!50字,急急~~~~~~~~~~~·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代裡重修厥後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朝就是聞名的遊逛景點,故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期間的落款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布局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降,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東南西北各有1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眺望全般建築派頭弘大,造型簡練穩重,比例協調程度適當,筆調庄嚴古樸,是保存比力無缺的樓閣式塔塔內裝有樓梯,供人登臨,可俯瞰西安古城是以,西安市徽中央所繪制的便是這座聞名古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朝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的地方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釋典,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因為玄奘所規劃寶塔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盪難以成就,又不肯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輸將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因為厥後在長安薦福寺內建築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傳播直到現在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成攀緣,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立持建塔,用時兩年建成因轉表層土心,風雨侵蝕,半百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⑤ 西安碑林導游詞

各位遊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陝西、山東、四川和台灣,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並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遊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游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里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現在仍保持著孔廟建築的格調。遊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現這里是一片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式的古建築群,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建有孔廟,規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著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古之幽思,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下未了。今天,這里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註意,大家就會發現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築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斗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嶽廟遷建過來的,由於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這里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欞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築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於宋代。這里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築,修建於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圍有欄桿,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雲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里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雲鍾。

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稱景雲鍾,也叫景龍觀鍾。此鍾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鍾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遊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鍾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餘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鍾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布於鍾身各處。據說它們具有裝飾鍾表面和調節音韻的作用。

鍾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對景雲鍾的贊語,還談到此鍾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鍾,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鍾樓,毀於戰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鍾樓,懸鍾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鍾報時。這座鍾移到陝西省博物館後,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第一聲鍾響,即是景雲鍾鍾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鍾報時的鍾聲也是景雲鍾的錄音。

各位遊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後大家數一數,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於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里。由於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里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台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於監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志士仁人,為西安碑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經》、《開成石經》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於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為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字數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著唐玄宗的《石台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並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寬120厘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遊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台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說當年碑刻好後,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為這里陳列著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並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於這套石刻經書刻於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於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於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遊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麼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著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厘米,寬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里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於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凈述事,呂秀岩書寫。看到這里,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台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麼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斗艷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採眾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里,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遊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遊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後三藏聖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遊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聖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聖教序記碑》。遊客們會問,古人為什麼要堅那麼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麼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里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共在外17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聖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託身後大事於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於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後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聖教序碑》共有兩處3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了。那麼遊客看到這里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聖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事後,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於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聖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秘書郎,後任征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餘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台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4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遊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游覽其他碑刻,但願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獲。謝謝!

⑥ 西安東線一日游導游詞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甬博物館。秦兵馬甬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裡大約需要50分鍾時間。自秦兵馬甬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
干里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跡。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甬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甬,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

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甬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案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案始皇兵馬甬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了解。談案兵馬甬,必須先介紹一下面政。

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後,才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後、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 6i)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准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後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惠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干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著,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里,泰國滅亡
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干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兔;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游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己的陵園內,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

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秘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甬館一號坑,坑裡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甬。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里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甬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麼要製作這些甬?1、2、3號坑裡共有多少甬等等。好,現在我就來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甬是1974年3月西楊材曲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裡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里發現了秦廂。有一天,住在村裡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裡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裡的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著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鑒定.秦甬館內的1、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的素兵馬甬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築又落成了,它於1994年11月開始接待遊客。從此,3個甬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築物里,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遊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里繼續發掘整理兵馬甬。經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甬坑的最東端是3gF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甬。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誹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著木質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

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甬。根據推剿.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甬。

這里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佔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為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甬組成。2號坑南部為64乘戰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8排;中部為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甬;北部是戰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它里凹字形,佔地520平方米。在3號坑裡,考古專家們只發現1輛戰車和64件武士甬。它們兩兩相對站立,手捏儀衛兵器曼(sh6)。大多數考古專家認為,從這個坑裡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該坑與秦陵的位置來判斷,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

據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後,將出土8000多件陶甬。這些佰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楊楊如生,神情各異。因為,它們全是根據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製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彌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甬。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員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甬中哪些是陝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這從他們的胡須梳理方式和長相即可看出。我們很多人在電影中都見過日本人的「仁丹胡」.其實,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見,這並不是日本人的發明,早在2000多年前, 中國就有人留這種胡須了。

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婦的,顯然是機警的騎兵。那個左腳著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腳底向後翹起的為跪射佰。他雙目乎視前方,神情專注。這個甬鞋底的針角,兩頭細致續密.中間疏稀.完全符合歷支真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陝西農村,很多農民仍喜歡穿這種掛、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翹而已。幾乎每個甬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我們今天實行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採用了。

甬坑中約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馬。它身高L 5米,長2米,分為頭、頸、軀乾和腿四部分。腿為實心,軀干中空,分段燒制,再組合在一起。馬的兩耳宜立,體型健壯優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為養馬世族。

大家也許要問秦始皇為什麼要為他製作數量如此之多的兵馬甬呢?它們是怎樣燒製成的呢?原來,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辦此事。李斯心中懼怕.未敢馬上執行此令。因為,6造秦腔.建築長城已惹得民怨沸騰,再讓如此眾多的童男室女殉葬,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將來恐怕也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議;製作與其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甬,守護其亡靈,以壯聲威。聞聽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讓李斯徵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軍為原型.Q作陶佰。這些桶必須手握實戰兵器按實戰隊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囑咐李斯,此事萬不能叫御林軍知道。因為秦朝民間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被別人復製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這可是大忌。案始皇當然不願惹怒他喜愛的曰林軍了。工匠們紛紛去找詢林軍中自己的親戚、朋友、老鄉、熟人,仔細觀察其容貌特徵,並默記於心。回去後,工匠們用模壓、塑捏、刻畫、貼條等手法製成陶佰,然後放在窯里燒。可是,放進去的陶佰全都被燒炸了,工匠們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後來,一個工匠為發泄對監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監工陶甬的頭去掉,將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凈」其內臟,放到窯里分段燒。這一次竟沒炸窯。他把頭和四肢裝在佰身上,一個活生生的監工出現了。由此,工匠們開始了大規模的制甬工程。8000御林軍甬就這樣被造了出來。

當然,案兵馬甬是借龐大的軍隊,來顯示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帝目的雄心壯志酌。這些兵甬手執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如劍、銥、吳鉤、矛t戈、曼、裁、鉸、弓、彎等。這些兵器主要是用銅和錫做成的,經分析里邊還含有其它13種稀有金屬。為防止兵器生銹,秦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這種鍍鉻技術在本世紀20年代才由檀國人發明出來,而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這實在令人嘆跟。現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前兩種舀機,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彎機,榮兵必須藉助杠桿.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大型露機的射程為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這是1980年在案陵西邊18米處發現的兩乘青銅車馬。一號車馬為駟馬高車,二號車馬為騾馬安車。韌發現時,這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後,現在,它們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製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物就有1720件,重達7公斤。鋼車馬給人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銅車馬是我們了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

雖然.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甬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⑦ 古城西安旅遊勝地選一處寫導游詞 50字左右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內,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容萬曆十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曾經重修。鍾樓上懸掛銅鍾,用以報時,故名鍾樓。 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門交匯處,東於鍾樓隔廣場相望,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

⑧ 急求西安各大旅遊景點導游詞

兵馬俑:
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一名優秀導游.很榮幸,今天能帶領大家一起去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遊玩.那麼現在我們就出發吧!
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組成.今已建成博物館.兵馬俑排列成陣,氣勢壯觀.兵馬俑分將軍俑\騎兵俑\武士俑\陶馬等.館內還展出了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
秦腔: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然而在廣袤大西北的平川高原之上、崇山峻嶺之間、丘陵荒漠之中、城鄉古鎮之內卻流傳著這么一種共同的語言、這么一種共同的歌曲、這么一種共同的舞蹈。在工業社會日益發達、科技日益進步、古老藝術日漸式微的今天,遍布在大江南北、海內海外的西北人思鄉戀土的百結千腸正是通過這一古老且式微的藝術得以釋放。網路將這些遠隔萬水千山的人們匯聚在了一處。 UC秦之腔----一個弘揚秦腔藝術、連通八方來客的網路視頻聊天室,為西北人築造了一個不分你我無論老少無阻隔無疆界的網路精神家園。
華清池: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餘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餘噸,水溫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遊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游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准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現在游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里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瓮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盪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兵馬俑: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看見的是陝西的兵馬俑,兵馬俑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咱們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華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游覽被譽為"石作蓮花雲作台"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 評為全國風景名勝40佳之一.即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華山的情況,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嚮往和崇拜.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 ".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巨大的完整的花崗岩構成.古人雲,"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東,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聳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裡",有"天外三峰"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岩鐫刻的"全真岩",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岩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常."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道路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曲折,艱險崎嶇,不少地方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華山除了有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說因這里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台,迴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見到的東道院,鎮岳宮都是道教的活動場所,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位於五峰之一北峰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里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也許是許多人都會認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里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盤旋而上,許多意志薄弱的遊客來到這里都會回心轉意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到達了北峰.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吧.北峰雙名雲台峰,海拔1550米,這里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樞.我們面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來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春秋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優美的簫聲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愛慕,使她放棄了奢華舒適的宮廷生活,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成仙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捨身樹等.由於這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庄嚴,深沉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溫柔.

經中峰,我陪同大家去東峰參觀.

東峰,又稱朝陽峰,峰頂有朝陽台,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隱士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們下棋的地方.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經過商議,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結果輸給了陳摶,按事先訂立的條件,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峰的東崖上,有一天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 這只巨掌20餘丈,五指參差不齊,中指直貫頂峰,每當日光照射,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據說在很久以前,華山和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里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雲"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抬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這里四周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里,濃陰密閉.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乏".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沒有過人的膽量和堅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常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描寫的"華山論劍"大概也是發生在南峰.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於峰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撥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處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

現在我們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條0.66米寬的裂縫,關於這條裂縫也有一個感人的傳說.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聖母與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單璽相愛之後,結為夫妻.二郎神楊戩大罵其妹三聖母私配凡夫,違反天條,於是將三聖母壓在華山西峰頂的巨石下面,後來三聖母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沉香,沉香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來到華山,戰勝楊戩,了壓在母親身上的巨石救出母親,全家得以全聚.這就是"劈山救母"神話發生的地方.
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可以說,華山與華夏緊緊相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關於華山的傳說,掌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計策,典雅,深沉,嚴肅,而且幽默,詼諧,甚至還有一絲浪漫與溫柔,這不正我們中華民族的寫照嗎

最後,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像華山一樣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求採納

⑨ 古城西安的導游詞

朋友們,早上好!抄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踏上了陝西這片沃土,也就是過去的三秦大地。我代表關中人民真誠地歡迎大家。我是國旅西安分社的導游×××。為了讓大家對我印象深一些,我先自我分析一下。大家看到我鼻樑兩側的深溝了吧,我一般喜歡朝南站著講解,所以左鼻溝顏色深一些,這兩條溝可以算是涇河和渭河吧。我的眾多的抬頭紋好像是關中的條條田壟,而我的眼睛長得比較橫,嘴唇又很厚,是典型的陝西人。我想2000年前的秦代工匠就是依照我的祖先雕塑兵馬俑的吧!就是說,看到了我,就看到了活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由活動的兵馬俑來給大家導游,不僅幸運,而且安全。謝謝大家。http://www.51youci.com/huanying/200908/14-656.html

⑩ 寫一份西安三個景點的導游詞!

兵馬俑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二號兵馬俑坑於1994年3月1日開始正式發掘。全坑劃分20X20米的24個探方。每個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二號俑坑上部覆蓋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遺跡已揭示出來。圖中所示是二號俑坑發掘現場的局部情況。 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臨憧區東的驪山北麓。通過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外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500餘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以及各種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園內外還發現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大量的宮殿建築遺址。整個陵園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園。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碟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西安城牆、鍾樓和鼓樓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鍾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鍾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瓮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瓮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台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鍾鼓樓。 鍾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鍾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鍾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鍾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鍾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庄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小得多。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鍾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鍾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鍾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鍾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鍾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鍾樓歌》和《鍾樓記》碑刻。《鍾樓歌》是當年修建鍾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鍾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鍾樓記》是督修過鍾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鍾樓的身世。在鍾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鍾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鍾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鍾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鍾樓上的晨鍾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鍾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鍾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