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色與旅遊教案
A. 地域特色與民俗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域肯定是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的。比如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身高等等的!
B. 搜集地方特色文化(如旅遊景點,民風民俗,民間技藝,戲曲文藝)
主要旅遊景點介紹:清東陵 位於唐山所轄遵化市馬蘭峪鎮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陵區面積原為2500平方公里,現為48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寢建築群。陵區內共葬有清代帝、後、妃、嬪、福晉、格格等157人,其中帝陵五座,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現開放八陵四宮三館一廟,其中開放地宮面積500平方米。2000年,清東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唐山古長城 萬里長城在唐山境內蜿蜒220公里,東接山海關、老龍頭,西接慕田峪、八達嶺,有名關險隘29處,敵樓603座,烽火台82個,薈萃了明長城的精華。水下長城、大理石長城、72券樓、監獄樓、水門、長城磚窯、養馬圈、屯兵營等皆為長城沿線獨秀。沿線旅遊景區眾多,有清東陵、鷲峰山、景忠山、靈山、白羊峪等,接待設施完善,並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充分體味民俗民風。它巔連起伏,氣勢恢弘,城堡、峰火台據險而布,關寨、水口因地而設,歷經數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其中「潘家口」、「喜峰口」水下長城,由於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麗之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整融合之奇,尤為世人矚目,成為長城景觀中一枝獨秀的旅遊熱點。景忠山 位於遷西縣城西北15公里處,海拔611米。主峰突起,山勢雄偉,風景綺麗,被清代康熙皇帝御封為「天下名山」。從山下直達山頂有石徑1700餘級,中間經三道茶棚。山頂有三忠祠和碧霞宮,均為明清建築。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大小景點30餘處,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亭三島 樂亭98公里的海岸線風光旖旎。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相映成趣,成為生態旅遊的天成寶地。菩提島面積2.09平方公里,為華北第一大島,是河北省生態旅遊開發示範區,國際觀鳥基地,有「孤懸於海上的天然動植物園」美譽,具有「大島、沙島、海島、綠島、鳥島、荒島、日月島、佛家島」八島特性,草木茂盛,原始植被保存完好,覆蓋率達98%以上,有各種植物260多種,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其中鳥類就有400多種。島上菩提樹樹影婆娑,蘆葦盪蘆絮飄飛,有「三日同輝」、「島靄蜃氣」等十大勝景,有潮音寺、朝陽庵等文化古跡。大海、古剎、清風、明月、小舟、蝦蟹,涉目成歡,令人玩味無限。月坨島因呈彎月狀而得名,是天然的浴場和生態旅遊度假區。這里沙潔水凈,較菩提島景色更野、更幽、更原始。由銀安實業集團開發的荷蘭風情園,植異國情調於荒島,集中西方文明之精粹,木屋、風車、鬱金香吸引眾多遊客流連忘返。紅頂小屋情趣淡雅,歐陸風情,其情也真,其情也切……金沙島位於樂亭西南渤海灣中,島嶼長約1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沿海岸一側坡度平緩,水深不超過1.5米,寬度約500米,海水水質為一級,是優良的天然浴場。鷲峰山 以「山名、寺古、樹奇、石怪、崖絕」聞名遐爾。有棲雲寺,「重建在唐天寶,重修在大遼」。「兄弟柏」、「齊石松」、「鑽天銀杏」、「龜石」、「猴石」、「飛來石」等景觀令人稱奇。昔日高僧跳懸崖「捨身成佛」,流傳千古。山頂長城最窄處僅為七十厘米,可稱窄城之最。凈覺寺 始建於唐,重修於清,素有「京東第一廟」之稱。其建築藝術具備明清兩代風格,融會宮廷與民間兩種特色。正殿兩側龍門樓和鳳門樓上的龍鳳圖騰民間少見。寺內各建築結構獨特,形式奇異有別,彩繪、壁畫精工細作,技藝高超。喜峰湖 景區水縱深達60公里。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里,你能領略到北方群山的粗獷,又能品味出江南水鄉的俊秀,堪稱「北國三峽,塞上灕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萬里長城與展示現代文明成果的引灤工程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的融為一體。萬里長城蜿蜒於山水之間,形成了萬里長城沿線一處絕景——水下長城。李大釗故居 位於樂亭縣城東15公里的大黑坨村,建於1881年,坐北朝南,佔地1010平方米。建築形式為典型的唐山農村穿堂大院,分前、中、後3個進院,均為磚木結構平房。李大釗1889年在這里誕生,青少年時期及婚後曾長期在這里居住。現陳列有李大釗生平事跡資料。李大釗紀念館 位於樂亭縣新城區,1997年建成。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4680平方米。館中陳列有展示李大釗一生革命活動的照片、手稿、書刊、遺物等珍貴資料。唐山地震遺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經國務院批准在唐山市區內保留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唐山十中廁所、唐山鋼鐵公司俱樂部、唐山陶瓷廠辦公樓、唐柏路食品公司倉庫、吉祥路樹行錯動7處地震遺址,列為重點保護項目。這些遺跡展示了當年大地震的慘烈程度和地震對各種建築物及地面的破壞情況
C. 廣東地方文化特色對廣東的旅遊有什麼樣的影響
會增加廣東旅遊特色和旅遊資源的豐度;會增加旅遊活動的吸引力;會增加旅遊地的形象特徵;會影響旅遊地的旅遊發展方向等。同時,廣東地方文化特色是廣東旅遊業的重要基礎。
D.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靠種植洋芋脫貧致富的農民們聚集在鎮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社火匯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化裝成洋芋寶寶,他們誇土豆、唱土豆,抒發靠土豆致富後的喜悅。 轟轟烈烈百業興、紅紅火火鬧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區農民:常年說,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長的土蛋蛋,這幾年大夥種洋芋買了錢,日子好過了,鬧社火的勁頭更高了。 在甘肅,按照民間風俗,每逢破五,鄉村的社火就要鬧起來。而北方更多的地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堅守在北京地鐵工地的建設者們會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餃子,在牛年春節享受到年俗的樂趣。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早在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解放後,本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過著「全天兩頓粥、三代一張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飢渴」的日子。缺糧、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難題,世世代代折磨著定西人民。「定西的貧困,關鍵在乾旱缺水。」定西市水務局局長董映番說,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糧基本上都是顆粒無收。「當時的定西地區各機關單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無條件給群眾拉水,拉水車一停下來,鳥啊、牛啊全都圍上來了。」董映番對以前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乾旱成了定西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庫,打機井,築塘壩……但在「九山一川難見水」的定西,仍不能解決缺水難題。有人認為,若不調水,乾脆沒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72年,定西連旱3年,群眾衣食無著,紛紛扒火車逃荒。1982年,又是一個大旱年,五六萬災民扒火車逃荒,災情再次驚動中南海。這年12月,國務院專題召開的甘寧兩省區救災會議,舉世矚目的中國扶貧開發在定西拉開了帷幕。定西人也從此大抓農田水利、農村交通、農電線路、林業、能源建設等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建設,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終於創造出集雨抗旱的「絕招」。 雨水集流使水問題不斷解決、梯田建設使生態不斷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別絕對貧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個小康村。從修梯田、興水利、耙耱鎮壓的傳統抗旱普及地膜覆蓋、推廣抗旱品種的科技抗旱,到順應天時調整作物結構,形成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集雨栽培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了農藝、農機、雨水集流和節水、節肥技術相配套的抗旱增產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動權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走出了一條從存活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沒治」的「鐵論」被徹底打破,農民圓了世代溫飽夢,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的歷史難題一一化解。雖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災,但定西發展的景象令人振奮。「家中約20畝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財富。這些梯田一半多種馬鈴薯,一年能產5萬斤左右,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定西市安定區內關鎮崖灣村65歲的王耀南說。經過40多年的治理發展,定西市現已修建梯田5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壩,「121工程」累計達到15萬戶,水窖25萬眼,實施「沼氣富民工程」4萬多戶,建成混凝土集流場1100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乾旱山區80萬人、3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還發展庭院經濟8萬多處,種植經濟林果及蔬菜3萬多畝,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補灌水窖3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92萬畝。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開工。這會根本上解決定西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也將讓定西270萬農民從缺水走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時代,定西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貧開發是定西發展的一條主線。」定西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文國良說,定西的扶貧最早是從中央政府的救濟開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銷糧7億公斤,「穿的是黃衣裳(指救濟的軍裝),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黃泥湯,住的是茅草房」是當時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糧食生產能夠自給不再依靠救濟,但定西人發現,這種溫飽仍是建立在單一的糧食生產基礎之上,極不穩定。2000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定西人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反思定西的發展歷程。徹底轉變了「就糧抓糧,以糧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路子,他們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良好機遇,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定西走向特色農業發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設市後,圍繞盡快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葯材種植及現代制葯基地」這一目標和定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業總體上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現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區以馬鈴薯、中葯材、蠶豆為主,川水區以地膜馬鈴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種間套帶模式為主,乾旱區以馬鈴薯、地膜玉米、各種秋雜為主的區域化種植格局,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60萬畝,總產量50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良種和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已成為富民強市的第一大優勢產業;發展成為中葯材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6,總產量17萬噸,其中當歸、黨參和紅(黃)芪三大主栽品種面積分別達到23.97萬畝、28.77萬畝、26.09萬畝,產量分別為4.1萬噸、4.65萬噸、5.34萬噸,當歸、黨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0%和40%。畜草產業穩步發展,發展規模養殖5000戶,畜禽存欄量和出欄量穩定增長。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區域性特色產業有了新的發展。雖然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糧食總產卻穩定增長,2008年糧食總產達到98萬噸。2009年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7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農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帶動了農民增收。漳縣旅遊、通渭書畫、隴西李氏文化的開發,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縣區先後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漳縣被譽為「中國蠶豆之鄉」,通渭縣被譽為「中國紅豆草之鄉」,這在西北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從「苦瘠甲天下」到解決溫飽,從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定西人民多年奮戰的光輝歷史,標志著這塊乾旱的黃土地正在走向輝煌。順應新時代 邁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區域內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整合、加工、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將產品變成商品參與大流通,在大市場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電力打了一個翻身仗。用電量在甘肅排名第一!用電量第一,意味著定西工業的迅猛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定西超前性、創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葯都」的戰略性構想,實現馬鈴薯由單一的種植基地向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市場和全國最大精深加工發展;中葯材產業由量的擴張積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千年葯鄉」、「西北葯都」、「葯材之鄉」向「中國葯都」邁進,這是中葯材產業全方位升級、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軌的必然選擇。以建設「中國薯都」為目標,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貯藏、保鮮企業4家,蔬菜鮮藏、分揀、包裝量達到18.7萬噸。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18個,其中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批發市場30個,馬鈴薯年交易量達210萬噸,交易額8億元。累計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庫)84.58萬眼(座),實際貯藏能力達到250萬噸,基本實現了馬鈴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噸以上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3家,萬噸以上設計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18家,全粉和變性澱粉加工企業各1家,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達到35 萬噸;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60多個,有10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注冊。以打造「中國葯都」,提升中葯材產業向工業化轉型。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等五個較大規模的中葯材交易市場和岷縣「當歸城」、隴西神農中葯材物流園區,中葯材年交易量達28.14萬噸,交易額22.12億元。全市中葯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5萬多噸,中國葯材集團公司在全國設立的三大儲備庫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交易市場和北方大宗葯材的價格形成中心,有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加工企業78家。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中葯材加工高地,定西啟動建設了佔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葯材加工園。加工園分飲片生產、中葯提取、現代制葯三大主功能區,其中一期佔地1180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和整合資金,已有千金、牧特、效靈、麗珠、一方、九方葯業6家企業入駐建設,另有奇正藏葯、浙江中醫葯大學飲片廠等10個方面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正在逐步建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解決就業20000多人,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加工基地,成為定西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葯、鋁鋅冶煉、鹽化工、電能開發、裝備製造、礦產開發,7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工業基礎在定西已經形成,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之城已經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步伐
E. 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影響是正面的。如井岡山吧,我們去開發它,不單單是因為它的風景秀麗,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遺址和歷史事件。開發文化特色景點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小遊客(*包括中外的各種遊客)來說,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最佳教材。
F. 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的旅遊有什麼樣的影響
就是長沙的湘綉為主題的文化特色街。這種商業點子不錯,優勢比較明顯。結合傳統文化做旅遊項目,政府主導。後期政府資源集中,宣傳一下,加上本來的特色,火的機會很大。
G. 地方文化特色的內涵
是指當地的民間藝術、人文景觀、旅遊、美食、地方特產、民俗風情、自然資源等特別之處。
H. 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為什麼是最有價值和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因為地方文化特色是在當地自然環境基礎上長期發展形成的,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呢歷史及其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滿足人們追求新奇、比較和探知異域風士人情的慾望和精神需求。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I. 地方文化特色中特色是 什麼意思
是本地區所特有的,而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例如:長城只有中國有,而外國則沒有,這就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