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旅遊文化
1. 求焦作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焦作旅遊景點值得去的地方有雲台山、峰林峽、焦作神農山。
一、雲台山
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北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景區內地形復雜,氣候隨山勢變化各異、泉源豐富、植被茂盛,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五百多種。
神農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沁陽市西北23公里處的太行山南麓,面積102平方公里,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
2. 焦作哪些旅遊景點大全
焦作有以下旅遊景點大全:
1.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北部,景區內地形復雜,氣候隨海拔與山勢山形變化各異、差異明顯。
這里泉源豐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巒,各種樹木和奇花異草種類達五百多種。主峰茱萸峰海拔1314米,登上茱萸峰頂,北望太行深處,群山層巒疊嶂,南望懷川平原,沃野千里、黃河如帶。雲台山有落差314米的雲台天瀑,坐落在景區泉瀑峽的盡端。天門瀑、白龍潭、黃龍瀑、丫字瀑形成了雲台山獨有的瀑布景觀。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
公園含百家岩、紅石峽、子房湖、泉瀑峽、潭瀑峽、獼猴谷、疊彩洞、茱萸峰、萬善寺、峰林峽、青龍峽等主要景點。
2.青龍峽
青龍峽是雲台山主要景點之 一,一年四季風光秀美,各成景色。這里瀑飛泉懸,潭幽溪清,山水含情,草木解意,自然的靈性和生命的靈動在這里演繹得生靈活現。
3.獼猴谷
雲台山獼猴谷有數量眾多的野生獼猴群在景區內分布。太行獼猴,在進化系統上屬靈長目猴科。由於太行獼猴是生活在氣候較冷,緯度最北的獼猴群,周圍環境山峰陡峭,因此獼猴群體大,體壯,毛長尾短,善於攀緣,喜歡跳躍,行動敏捷,形體俊美,模仿性強。
4.子房湖
子房湖又叫「平湖」,因漢代張良(字子房)曾站在溝谷西側的山峰上,日夜操練兵馬,幫助劉邦成就大業後又隱退到此而得名。湖水面積1500畝,長約4公里。兩岸青山對峙,夾著一帶綠水。如詩如畫,醉透遊人的心扉。墨綠的水,蒼翠的山,相互依偎,展示出一幅壯闊波漾之景。
5.鳳凰嶺
鳳凰嶺地處茱萸峰主峰東南,嶺上有兩株千年古楓,一棵植於坡上,一棵長在坡下,相距30米左右,樹冠高約17米。奇特的是,這兩棵樹竟是相向而生,雌雄相依,被譽為「楓王」和「楓後」。相傳它們為一對鳳凰所化,鳳凰嶺之名也由此而來。兩棵古楓屬於五角楓,春夏時節青翠欲滴,到了秋天便紅葉似火。
鳳凰嶺峭壁之上高聳著一處建築名曰「重陽閣」,閣高四層,白壁黑檐,因為在高山峻嶺之間而顯得巍峨壯觀。此閣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王維而建。
3. 山陽文化在焦作旅遊中的意義
樓主~~你所謂的山陽文化只能是焦作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支點~~~現在所謂的山陽文化其實就是焦作的文化史~~~我給你點資料你看看吧~~有用給分~~沒用就算了~~~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今河南理工大學)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黃帝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制衣、蓄水、製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於有發明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雲台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么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麼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系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系區別、延續、壯大後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於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咸,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方,泥土燒出陶質,給了寧人製作淘氣的靈感。 寧地的土質適合製作陶器,這有後世當陽峪製作絞胎瓷、絞胎陶為證,有宋代焦作遍地陶窯、瓷窯為證。寧首制陶器,擅長製作陶器,黃帝封其為「陶臣」,人們尊稱其為「子」。這個「子」,是孔子的「子」,是先生的意義,是有所授受的意義,後世祀奉其為陶神。 寧首制陶器,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泥土被固定的火種燒出陶質,是要經歷日積月累,出自天然。人工燒出、發明出陶器來,需要大作為。寧起初怎麼也燒不成器。後世人們形容一個人成器不成器,便出自這里。寧燒陶器燒出哲學來了。後世儒家、道家的道器學說與爭論,淵源於上古寧的思考。哲學往往一句話也不說,寧蹲下身子燒起火來,寧突然跳入火中,直到火中出現了五彩火焰,寧隨著五彩火焰向高度上升,直到寧的陶窯中燒出「神器」。 文化很有意味,「寧」通「擰」,把什麼東西擰成什麼樣子,多少個世紀後,當陽峪絞胎瓷「絞胎」的意思,依然是把制陶、制瓷的胎擰出花紋,依然離不開寧封子的寧文化淵源。自古焦作人要成就大事,也總憑了焦作人天性中具有的那股擰勁。
另外下面是焦作的名人:
焦作市地處豫北懷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這片捏土於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靈人傑,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懷川大地,山陽之土的富饒寶藏的養料,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們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 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咸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咸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准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載堉(1536-1611),是我國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朱載堉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八歲就能吟詩。據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記載:"朱載堉兒時即悟先天法,稍長,學無師授、輒能累黍辨黃鍾。"他年輕時就立志要"述家學,承父志",在他父親和外舅祖何瑭的影響教育下,精心研究學問。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寫出了自己的處女作《瑟譜》;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律歷融通》一書問世;時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學名著《律學新說》,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及計算方法,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的創造,比西方人發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朱載堉不僅是十二平均率理論的提出者,也是這一理論的第一個實踐者。他根據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反復研製、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發音準確的樂器--"弦准",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現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已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圍繞十二平均率的計算問題,他還首創了用珠算開平方,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在天文歷法方面,他還精確地計算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值,測定出了當時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確程度和現在用科學儀器測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藝術方面,他不僅確定了較為完備的"舞學"的理論,而且還規定了有關舞蹈的內容,描繪出了較為詳盡的舞圖和舞譜。 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樂律全書》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還有:《韻學新說》、《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嘉量算經》、《圓方勾股圖解》、《律呂質疑辨惑》等。 國外科學家認為,朱載堉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式的偉大科學家。 許衡,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鑒於當時干戈擾攘,民生凋敝的勢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 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於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一起定官制、立朝儀,對元初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積極作用。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遺餘力。許衡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負責培養一批蒙古貴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懷備至。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涌身體力行,言必揆諸其義而後發"。因此,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數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所以,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許衡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歷)而創制新歷。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復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歷》。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 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歷》使用的時間,前後達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歷法,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贊揚許衡等的功績說:"至元十三年,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訂新歷,……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蓋未有出於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評價。許衡對程朱理學的造詣也是很深的,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命""義"之說。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 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贊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 則稱為之"朱之後一人"。其著述有《許文正公遺書》八冊十二卷傳世;《元史》有傳,述其生平歷程,《宋元學案》有《魯齋學案》,記其理學思想。 文學家韓愈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市)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 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郭熙(約1020-1100) 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1474~1543) 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瑾(1876-1849年) 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1837年任台灣鳳山縣(今高雄縣)知縣,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後世譽其建的渠為「曹公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率領鄉勇抗擊英軍,使英軍屢遭失敗,始終沒能登上台灣島。 陳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溫縣陳家溝人,陳氏太極拳創始人。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編了太極拳術,成為當今風靡世界的太極拳之源,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李岩,名信(1606年~1644年),博愛人,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李自成軍中「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之唯一一人。根據博愛縣唐村康熙五十五年李元善所修《李氏家譜》的記載,李岩生於明萬曆34年,卒於明崇禎17年。李岩早年隨父在濟源讀書學習。後來和他的二哥李仲、陳溝姑表陳奏廷在該縣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創太極養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藝,名傳數省。陳奏廷考舉人時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李岩為之打抱不平,遭官府追捕,逃到開封杞城姨母家傳拳,李岩的叔父李春玉當時也在杞縣經營糧行。後來糧行破產,李岩返回故里,再入千載寺習拳。崇禎13年,李岩在堂弟李牟的介紹下加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崇禎17年李岩慘遭冤殺。此外,李岩和紅娘子的傳奇愛情故事也被後人傳誦,金庸《碧血劍》、《雪山飛狐》、《鹿鼎記》中均有涉及,郭沫若在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根據《明史李自成傳》中「會繩妓紅娘子反,擄信,委身焉」等材料及其他史籍資料,提出江湖賣藝的雜技演員紅娘子(類似穆念慈),看中李信(也就是李岩)一定要嫁給他。李岩開始不同意,在被迫做了新郎後又逃跑,結果被正在找他的官府抓進監獄。紅娘子率領杞縣飢民攻破縣衙,就出李岩,後兩人結為夫婦,一塊投奔李自成。 陳發科(1887-1957年) 溫縣陳家溝人,著名太極拳大師。他混元內氣雄渾虛靈,纏絲內勁剛柔兼備,太極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譽滿武林,人頌「太極一人」。自此陳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為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 隅、家傳秘練的陳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發揚光大,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
這該說的都說了~~還需要什麼就繼續說吧..
4. 焦作的旅遊
據史志記載,焦作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據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
截至2014年末,焦作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12處,其中2A級旅遊景區2處,3A級旅遊景區3處,4A級旅遊景區4處,5A級旅遊景區3處。擁有星級酒店32家,具有獨立法人的旅行社10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個。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雲台山 青天河神農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焦作影視城圓融無礙禪寺嘉應觀簡介圖片雲台山雲台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八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 青天河青天河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游覽區、308個景點組成。 神農山神農山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基金組織A級優先保護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國城市第一媒體旅遊聯盟舉辦「首屆中國旅遊品牌景區」總評榜當選「2011年中國最具實力景區」。因炎帝神農氏在這里辨五穀、嘗百草、設壇祭天,故而得名神農山。 圓融無礙禪寺圓融無礙禪寺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東晉永和七年,韓國圓融宗祖庭、北齊皇家供養寺院,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後趙僧人佛圖澄國師所創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廟之一 ,為十一進計十九殿、兩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館及十七處泉,在建「圓融國際禪修中心」及「五百羅漢洞」、「中國宋瓷博物館」等,有太行小靈山「之稱。現為焦作市佛教協會駐地。「圓融寺文化旅遊園區」核心部分。 焦作影視城中央電視台焦作影視城位於焦作市鳳凰山南麓,始建於1995年,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城門廣場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大部分組成,集中體現了中國東周時期中原文化的歷史風貌。焦作影視城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著名的影視基地,焦作市十大景點之首。是「中國十大影視城」、「全國首批九家影視拍攝基地」。被評為「2012年度最受中國網友好評的旅遊景區」。 嘉應觀嘉應觀俗名廟宮,又稱黃河龍王廟,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為雍正帝敕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始建於清雍正元年,有「河南小故宮」之美譽。傅作義及蘇聯專家治理黃河指揮部也曾設在嘉應觀內。嘉應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焦作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焦作大銅馬:20世紀80年代,焦作市在焦南豎起了一尊銅制雕塑,取名騰飛。雕塑是一名騎士駕著一匹騰空而起的駿馬,寓意焦作人民奮發昂揚的精神風貌。雕塑長12米、高13米、重7噸,1985年12月30日揭幕,這個鍛銅雕塑在當時是全國最大的。每當人們看到這尊雕塑,就會不由自主地瞻仰它的英姿,它是焦作人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最終必將騰飛的美好象徵。
5. 焦作旅遊景點排名是怎樣的
1、雲台山風景名勝區:雲台山主要有小寨溝景區(包含泉瀑峽、潭瀑峽、獼猴谷)、紅石峽、萬善寺、疊彩洞、茱萸峰、峰林峽、青龍峽、子房湖等主要景點。其中紅石峽、小寨溝和茱萸峰是遊客最為常去的景區(點),而疊彩洞則是通往茱萸峰的必經之路,遊客是在觀光車上觀賞這段風景。
這里有著完善的拍攝設施,很多劇組都在這里留下了拍攝的足跡,影視城內曾拍攝過新版《水滸傳》、新版《三國演義》、《大秦帝國》、《秦始皇》,電影《戰國》、《刺客》等影視作品。
6. 焦作都有什麼景區
焦作都有什麼景區
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6處,其中AAAA級以上景區3處。擁有星級酒店19家、版旅行社92家。以雲台權山、青龍峽、青天河、神農山、峰林峽等五大景區,以陳家溝、嘉應觀、焦作影視城、龍源湖公園、森林公園、朱載堉紀念館、韓愈陵園、丹河峽谷、順澗湖(古周城)等十大景點組成的「焦作山水」,自然風光秀麗,山水景觀獨具特色,2003年3月,被評為全國知名旅遊品牌。2004年1月,焦作市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2月,雲台山被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2006年2月,世界旅遊評估中心和世界旅遊推廣峰會全球秘書處授予焦作旅遊服務「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焦作市是中國首獲此殊榮的城市。同時雲台山景區榮獲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7月,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9月,焦作市成為國家園林城市;10月,被授予「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
7. 焦作市的旅遊資源及開發和利用
焦作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造就了這里豐富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現已開發建成雲台山國家級風景區,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省級風景區和峰林峽、青龍峽、月山寺市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中央電視台焦作影視城、龍源湖樂園等現代休閑娛樂場所。由雲台山、青龍峽、峰林峽、神農山、青天河五大園區組成的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之一;歷史積蘊豐厚,擁有府城遺址、嘉應觀等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焦作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焦作山水品牌開始在全國叫響,目前已成為一個全國新興的旅遊熱點城市,雲台山景區已連續六個黃金周占據全省景區遊客人數、門票收入雙第一的龍頭地位,2004年「五一」黃金周,雲台山景區在國家監測的99個重點景區中,又取得了遊客人數第8、門票收入第5的良好佳績。2006年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950.35萬人,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接待國際遊客9.00萬人,增長30.9%;接待國內遊客941.35萬人,增長17.9%。旅遊總收入73.97億元,增長54.9%。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6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處。擁有星級酒店19家,旅行社92家。
8. 焦作有哪些旅遊景點大全
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八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
青天河
青天河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游覽區、308個景點組成。
神農山
神農山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基金組織A級優先保護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國城市第一媒體旅遊聯盟舉辦「首屆中國旅遊品牌景區」總評榜當選「2011年中國最具實力景區」。因炎帝神農氏在這里辨五穀、嘗百草、設壇祭天,故而得名神農山。
圓融無礙禪寺
圓融無礙禪寺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韓國圓融宗祖庭、北齊皇家供養寺院,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後趙僧人佛圖澄國師(二三一~三五一)所創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廟之一 ,為十一進計十九殿、兩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館及十七處泉,在建「圓融國際禪修中心」及「五百羅漢洞」、「中國宋瓷博物館」等,有"太行小靈山「之稱。現為焦作市佛教協會駐地。「圓融寺文化旅遊園區」核心部分。
焦作影視城
中央電視台焦作影視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北端美麗的鳳凰山南麓,始建於1995年,佔地面積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它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建築規模居中國七大影視城之首,整個建築群由城門廣場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大部分組成,集中體現了中國東周時期中原文化的歷史風貌。
焦作影視城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著名的影視基地,焦作市十大景點之首。距焦作市區1公里,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十大影視城」、「全國首批九家影視拍攝基地」。新版《水滸傳》、新版《三國演義》、電影《戰國》、韓國紀錄片《孔子》等在此取景。被評為「2012年度最受中國網友好評的旅遊景區」。
嘉應觀
嘉應觀,俗名廟宮,又稱黃河龍王廟,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為雍正帝敕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有「河南小故宮」之美譽。
傅作義及蘇聯專家治理黃河指揮部也曾設在嘉應觀內。
嘉應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9. 焦作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雲台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八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
青天河: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游覽區、308個景點組成。
圓融無礙禪寺: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東晉永和七年,韓國圓融宗祖庭、北齊皇家供養寺院,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後趙僧人佛圖澄國師所創建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廟之一 ,為十一進計十九殿、兩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館及十七處泉,在建「圓融國際禪修中心」及「五百羅漢洞」、「中國宋瓷博物館」等,有"太行小靈山「之稱。現為焦作市佛教協會駐地。「圓融寺文化旅遊園區」核心部分。
10. 焦作市的基本情況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歷史上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煤城焦作,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倚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現轄11個縣(市)區,總面積40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30萬。焦作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這里有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壇等國家、省級風景名勝區。焦作山水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這里是享譽世界的陳氏太極拳的發祥地,也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許衡、朱載堉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焦作市是一座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輕紡和食品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礦藏資源十分豐富。「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兩個國家大型工程均經過焦作。這里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享譽海外的「四大懷葯」即產於此。出口產品主要有糧油、食品、服裝、化工、瓷器、機械等200多個品種,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焦作市作為全國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鋁工業基地、農副產品創匯基地,已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十五」期間,焦作將突出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調優第一產業,調強第二產業,調大第三產業,打造焦作山水旅遊品牌,建成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